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472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6-03-11 13:37:18

三百四十四、矛盾重重(3)

回顾开元、天宝历史,我们也许能够大致勾勒出李林甫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来。

李林甫聪明过人,城府极深,这自不待言,他也卷入了残酷的宫廷斗争之中,连兴大狱,打压对手,然而,这种事情何代无之?就连所谓的贤相姚崇为了自己的权位也曾打压他人,那么,为何单单李林甫受到后人的指责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李林甫是在打压张说、张九龄之后才得以上位的。到盛唐时期,虽说南北朝时期严格的门阀制度已受到极大的冲击,但深藏于士人内心深处的鸿沟尚难以完全消弭,科举制度的兴起,也让出身高贵又以科举及第的士子们自视甚高,鄙视其他途径入仕的人,大体上来说,张说、张九龄等即属于此类人,他们个人文化素质都很高,是天下文人的核心,把持着社会舆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而像李林甫和牛仙客等人没有经过科举,李林甫是通过裙带关系上位,牛仙客则完全是从最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在张九龄等人的眼里宰相都应该是风度翩翩、雍容华贵的君子,李林甫和牛仙客等不过是“小才”,用他们为宰相会令“朝廷蒙羞”。在张九龄反对提拔牛仙客时,唐玄宗就曾一针见血地斥责他道:“卿以仙客无门籍耶?卿有何门阀?!”李林甫通过打压张九龄等人上位,自然得罪了天下文人,而史书都是出自文人之手,李林甫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评。二是执政理念的分歧。总体上说,中国古代正统儒家思想是以德治天下,正统知识分子往往把虚无缥缈的德说得天花乱坠,但一遇到具体的社会问题,往往显得束手无策,甚至是昏招迭出,可谓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写文章在行,办实事不行。如前所述,名气很大的张九龄在相位数年,并未留下多少实实在在的政绩,倒是在拜相之初就提出不再禁止民间私铸假币的惊世之言,第一条建议就被全体朝臣否决了,此后,在制度、治国理政这些具体事务中再无建树,而像李林甫、牛仙客等人则更加了解社会世情,以法家思想应对纷繁复杂的军国事务,这一点恰恰是唐玄宗放弃张九龄等人而选择李林甫、牛仙客的根本原因。李林甫担任宰相后,即奉命主持大规模的法律修订工作,经三年努力,编写完成了律十二卷,律疏三十卷,令三十卷,式二十卷,《开元新格》十卷,又编撰了《格式律令事类》四十卷,进一步规范和总结了大唐的法律制度,紧接着,他又主持完成了著名的行政法典《唐六典》,详细规范了各个行政部门的职责、规则,在这些法律法规的制订过程中,体现了他依法治国的理念,尽可能做到详细周到,具体可行,避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徒法无以自行。李林甫在实际工作中,还能处处依法办事,以身作则,尤其是在人事选拔方面,全部按照法律规定行事,甚至被人认为是太小心谨慎了,就连史书也不得不承认:“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扭转了开元以前唐代用人的不良风气。如前所述,一次,唐玄宗答应了一个叫王如泚的进士岳父的请求,到李林甫这里,李林甫问:“王如泚文章能及第吗?”官员们回答:“在两可之间。”李林甫说:“要是如此,就不能给。明经进士,是国家选拔人才之地,如果圣恩优异,自可直接授予官职;如今给他进士及第,将如何取材?”他坚持原则,顶住压力,亲自向唐玄宗汇报,最终唐玄宗收回了成命。在选人用人方面坚持原则,杜绝私谒,李林甫可谓是抓住了治国理政的要害,这也为大唐步入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开元十六年,他任御史中丞,奏称用统一的标准处理全国各地的贪赃罪,以避免或轻或重,说:“天下定赃估互有高下,如山南绢贱,河南绢贵,贱处计赃不至三百即入死刑,贵处至七百以上方至死刑,即轻重不侔,刑典安寄?请天下定赃估,绢每匹计五百五十价为限。”(《唐会要》卷四十)玄宗批示执行。再如,边将张审素的贪赃罪被告发,监察御史杨汪奉命前往处理,奏称张审素谋反,张审素被执行死刑。开元二十三年,杨汪被张审素的两个儿子暗杀,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两兄弟“幼稚孝烈,能复父仇,多言其合矜恕者。中书令张九龄又欲活之”,但李林甫坚持认为“国法不可纵报仇”,最终,唐玄宗拒绝了张九龄的建议。儒法之争,让以儒家人物撰写的史书对法家人物都采取了贬低的态度,像韩非子、商鞅、王安石等人都难逃此运,李林甫当然也不会例外。三是李林甫在位时间太长,权势太大,得罪了方方面面很多人。李林甫在位期间,受到唐玄宗的高度信任,权倾内外,其子就深以为惧,但其势已骑虎难下,李林甫本人也是无可奈何,李林甫死后,这些人伺机反攻倒算,不过,正是由于李林甫在治国理政方面很少错误,史书也不得不替他说一些“自处台衡,动循格令”的好话,从政务上无可挑剔,只好从私德方面下手,这其实也是中国官场上惯用的伎俩,一个人工作各方面都干得十分出色,要想打压他,就从他的私生活下手,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社会层面的普通人更关心这些捕风捉影的花边新闻,仅仅一个“口蜜腹剑”,这个不知出自谁人之口的概括性的描述,就收到了让李林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奇效!再无人具体研究他做的什么政绩了。然而,稍有脑袋的人都会发现一个无法解释得通的道理:一个持续数十年的大唐盛世,竟然是一个坏得无以复加的人操持着,这难道不是太不合逻辑了吗?!而把李林甫死后发生的安史之乱也安到李林甫头上,更是欲加之罪,恰恰相反,假如李林甫还活着,安禄山未必有胆子敢与李林甫为敌,这我们下面马上说到。当李林甫刚刚去世时,人们还是认为他们失去了一个贤相的,假如没有安史之乱,李林甫的名声也许不会如此糟糕,正如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当杨国忠诬陷李林甫与阿布思勾结、全家被流放后,“天下以为冤。”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