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27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我们知道,祠堂里的牌位不是乱摆的;在古代社会,祭祀制度是礼制的核心,“随便”这2个字可以用来做雪糕的牌子,“三礼”里可绝无“随便”二字。即便是皇帝,他若想随心所欲的乱来,搞不好就要像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一样,闹出纠缠多年不息的大风潮、大政争!

然而,朱元璋孝陵享殿内,妃嫔们的配享之位,实在奇怪得很,就礼制而言,完全是怪胎。

前文提到,关于诸王身世的种种异说,主要是天启三年《南京太常寺志》撩起的。作为记载祭祀典礼的职掌之书,应该明确记载所祀妃子的姓氏及其封号,但《南京太常寺志》却没有。当时在社会上流传较广的《天潢玉牒》一书,对于众妃子,也只囫囵地写皇妃、皇贵嫔、皇贵人、皇美人生某子,一概无名无姓,也没有具体载明某妃生某子。其体例与《南太常志》大体一致。如果《南京太常寺志》所载的是孝陵祀典的真实记录,为什么诸位妃子皆阙其姓名及封号呢?朝廷每年花那么多钱办祭祀,孝陵祭祀每次都由南都大员亲自领衔奉进,您那些猪肉、羊肉到底给谁吃了,不整明白能行吗?这样含混而书,对于一部专载朝廷祀典仪礼的“官书”,是难以想象的。

我怀疑《南京太常寺志》其实是抄录、改编《天潢玉牒》而成,而它的作者还不愿做考订的工夫,随便用一些“□”(阙字)来代替姓氏及妃号;他还吸收了当时社会上关于诸王身世的流传之言,或者也听信了守陵太监的话,对《玉牒》中的有关内容随己意做了改窜。于是这样一部“官书性质”的志书就出现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