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9-27 09:18:58
第三章 三雄争嗣
二 同气相残
72
《明史?朱高煦传》写道:“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这一情节,取自《宣宗实录》。其实实录的记载是有矛盾的,如洪熙元年七月(宣宗六月继位),记汉王高煦奏陈利国安民四事,得到宣宗的赞许,并复书致谢。宣宗自称为侄,他说:“叔父忠存宗社,远辱嘉谟,铭感于心,已悉付所司施行。惟频惠教,是所深望。”称叔父教训的是,还望以后多多赐教。此盖为客套话,不必细究。
然而宣宗一转身,对侍臣说道:“永乐中,皇祖(朱棣)曾经对皇考(仁宗)和我说,此叔有异心,宜备之。然皇考待之极厚,如今日所言果出于诚,即是旧心已革,不可不顺从也。”——这就是史官编写的漏洞了。宣宗在“说”这些话时,还在从善处着眼,认为皇叔高煦已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显然对一个月前高煦“伏兵”劫持他的事毫不知情。而第二年八月高煦“谋反”时,实录对他昔日之恶进行了长篇回顾,很肯定地说:“仁宗皇帝大渐时,上(宣宗)在南京,被召还,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猝不果。”
《宣宗实录》是宣宗去世后,在正统初年由一帮儒臣集体完成的“纪实小说”,其中有原始档案的摘录,也有发挥想象力的猜测与即兴创作。我怀疑高煦“谋伏兵”劫驾一说,即属后者。而实录这种“小说”,出自多人之手,比不得一人独运大笔,难免出现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况且,记述中还有一个“谋”字,所谋之事,毕竟“不果”于行,既然没有做,如何能以“思想罪”加人?还是有高煦被捕后屈打成招的供词为依据?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