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继续在说道:“此外,聪明是世间法,智慧是出世间法。在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史上,儒家讲成圣,道家讲成仙,佛家讲成佛。这些其实都是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可是,在人间,有一个字最现实、最活跃,这个字,比火还热,比铁还坚,比丝还韧,比海还深,比喜玛拉雅山还高,比稚鲁藏布江还长。这个字,可以动天地,可以泣鬼神,可以惊风雨,可以贯古今。这个字,造就了人间的文学,艺术,一切精神、文化领域的创作,甚至美学、心理学也都离不开它,这是一个什么字?它就是‘情’字。情最具活力,它可以不顾认识,又可以左右意志,它几乎成了主宰。也就是说,知和意,在情感面前,往往就不起作用了。情的能量大矣哉!‘人生唯有情难死’。为了这个‘情’字,汤显祖说‘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李清照为了它,长“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曹雪芹为了它‘十载披阅,五次增删’,书没写完,泪尽而逝。你们瞧瞧,谁能把这个字解释清楚?可是生活中,人不能不讲理性,不能任性由情。一旦感情用事,肯定要出问题,要出大乱子,甚至后果不堪设想。在人世间,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情感和理智打架,理智总是打不过情感。为什么?道理人人会说,知书达理,许多人也都具备,而‘理’只是理智中的一半。还有另一半‘智’,那个‘智,,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了。那些在情感面前,一个个败下阵来的英雄好汉、达官显贵、学者专家、才子佳人,不是他们不懂得‘理’,恰恰是他们只知理而缺少了‘智’。没有智慧的理智,怎么能战胜顽强而又执著的情感呢?"我顿时就觉得他这些话仿佛是针对我在讲了,于是也就更加用心地倾听起来“问天下情为何物?情是何因?情有何果?只有佛教揭示得最清廷。佛教决非无情,也从不否定情。佛教是最讲情智的宗教。‘菩萨’这两个字是梵语,释为中文,就是‘觉有情’,即觉悟了的有情。行菩萨道,修菩萨行,就是帮助有情觉悟。佛教讲慈悲,慈悲就是情。佛教讲离苦得乐,离苦得乐就是情。佛教讲度脱众生,度脱众生就是情。但是怎样去度脱众生?这就离不开‘智’了。慈悲喜舍,喜舍体现慈悲,喜舍就是智慧。离苦得乐的前提是断惑证真,断惑证真就是智慧。如何度脱众生?佛教讲六度,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前五度是阶梯、是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渡人舟。第六般若,则是指引,是航向,是总舵主。所以六度的核心,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再说,佛教所言智慧,又称‘如实观察’,即如实观察人生,如实观察现实世界,如实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样的智慧,从前五度中来:持戒,就是告诉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建立高尚的道德、提升人格力量的推一途径。由戒生定,囚定发慧,因而这样的智慧,从修养中来,从修持中来,从禅悟中来。戒定慧三者的关系,也可以简言之:戒是防心,定是修心,慧是*。可见,智慧是心灵的证悟,是心灵的学问,是通过修学由悟而得。这样的智慧,当然是离世间出世间的了。于此,有什么情结不能解?有什么情关不能过?它与世俗的聪明岂可同日而语哉?‘智慧’这个词,应用它的人,太多了。在新闻传媒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所谓‘政治智慧’、‘军事智慧’、‘外交智慧’,更不用说,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工程等一切领域,也都会使用‘智慧’一词,那自然有它的特定含义,也可能是指其卓越的建树,杰出的贡献,足资楷模的人格风范,我们无须再作语义学上的分辫。至于哲学家、神学家、宗教家、思想大师、文化名人,似乎又都成了‘智慧’的化身,或者,他们手中似乎有一把宝钥,可以打开智慧的大门。直达智慧的宫殿。不错,苏格拉底有苏格拉底的智慧,那稣有邓稣的智慧,穆罕默德有穆罕默德的智慧,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也都有他们各自的最为动人的智慧。不过我认为:当今智慧的概念与它传统的形式相比,多少被扭曲了。它已在这个时代的技术统治中被扭曲,并且为科学世界观的巨大成功所取代。由此我们不再熟悉智慧的真面目,智慧的真面目被隐藏在智慧的浓妆艳抹之下。不过,我认为现在的人已能对‘智慧’一词的进行各种使用,会做出会心的理解,语法修辞中的‘智慧’,同人们日常口语中说到用到的‘智慧’,尤其同我讲的佛陀的‘智慧’,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的内涵,三者决非同一。这如同说阴性、阳性,完全不能同女人、男人划上等号一样……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