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42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3-08-01 20:32:57

河北的抚宁,近邻北京、天津和唐山,是个约五十万人口的县城,有八个镇、三个乡,县政府设在抚宁镇。它依山傍海,位于秦皇岛的西北,南临渤海,现在,是个开放化的‌­​现‎­‍‎­代​­‌‌‍沿海城市。可是,在那个年代,抚宁是个贫穷落后的苦地方。

离京的三个星期前,文化部副部长亲自带头,声势浩荡地率八百名部里的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响应党向工农兵学习的号召,乘包厢专列从永定门火车站出发,赴抚宁支援农村,下乡接受劳动教育。到了北戴河,省政府派车将北京的同志迎送到了抚宁县,县委书记出面,做了热情洋溢的报告,招待了北京文化界的来客,接着,各村分派来的驴车、马车将同志们下放到了每村、每户,与村民同吃、同住。

小两口由于结婚,组织上特意给他们凑了些假期,这才跟着扫尾的队伍随卡车而行。他们也是唯独一对儿被同时下放的夫妻。这次出行,没有随副部长团队的那样体面。第一,没有包厢的火车,第二,没有欢迎的领导和盛宴,就连安置的村户和住房,也没了保障。再加上一路的暴风雪,原本五个小时的路程,走了小半天。到了河北,雪停了。虽临近渤海和南戴河,天气反倒比北京暖和些。进了县城,已经过了晚八点。那天,正好是星期三。省政府安排了一个留守的干事和村里备的马车,连夜就将北京调来的最后一拨文化工作者安插到了村里。

那晚,没有县组织的招待晚餐,县里只给北京来的同志准备了一笸箩干粮上路。里面装的,是红薯面做的黑窝窝头和一锅咸菜。最后,父母被安置在了抚宁县留守营镇一个朝鲜族村姓金的农户。解放前,留守营有过西洋的传教士。镇里还有一座小教堂和一些曾信封基督教的村民。金家只有一间像样的农户住房,侧院子里,有个放粮食的屋子和一个牛棚。金家把自己的粮库腾了出来,让这对儿北京来的新婚夫妇住了进去。

日期:2013-08-02 12:58:38

当地有两条河,一条叫东河,另一条,叫西河。在西河南沿海大地主王老五家的地盘上,有两百多亩荒废多年的盐碱地。三十年代末期,河东村的一个老乡去东北做生意,无意中听说东部的朝鲜人是种水稻能家,长出来的大米,粒子又白净又油亮。他想起的家乡河西两百亩搁置的盐碱地,说抚宁是一个北国的鱼米之乡,地质资源丰富、邻山沿海,建议朝鲜族的生意人到家乡去看看。一对儿无妻的朝鲜兄弟来到了河西,从地主王老五手里买下了那些盐碱地,试种了些种子,当年初秋,就获得了高产的丰收。听了这个音讯,数十家在东北逃难的朝鲜族农户,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迁户安置到了河西,形成了今天的朝鲜族居住地。

那个村落的名字,叫河西村,是山海关以南汉族居住区一个较集中的朝鲜族永久居住地,二次大战后,大部分住家户都迁移回了高丽国。五八年初,村里才有十几户朝鲜族住家和三个汉族住户,渐渐地,增长到近两百户家庭,四五百口子人。生活方式,大致上遵循了朝鲜族的文化习俗。

老金家的男主人,全名叫金广浩,是个孤言寡语的六十许庄稼汉子,白胡子拉茬的脸上,堆着憨厚的微笑。脸颊上黝黑的皱纹,就像春耕时翻过地后的地沟。穿着,与汉人类同,浑身是一套禁脏的黑色棉袄,盘着腿坐在地炕上,闷头抽自己的烟斗。虽然他话不多,在户外,是个首屈一指的种水稻能手和一家之长。可在家里,他那大嗓门儿、爱咋呼和热情好客的老伴儿,按朝鲜族的传统,才是户内做主的掌包人。老伴儿的名字,叫朴妍慧。五十五、六岁,与金广浩一样,都是辽宁人。俩人在东北并不相识。五六年春,由于河西村委会要建立朝鲜族永久居住地,特意送了一个村委的联络人到吉林、黑龙江和辽宁一带,招有兴趣入关的朝鲜族农户,来抚宁河西村安家落户。

朴妍慧过去接过婚,有过在崽儿。日本侵华战争中,日本军队在东北抓壮丁,孩儿想逃役,被日本人打死了。四五年,日本人投了降。次年五月,南高丽成立了独立的大韩民国,原配的老伴儿想迁移汉城,她不同意,老伴一气之下自己撩丫子走了,一走,就毫无音讯。

到了河西,在五六年的春耕,朴妍慧在稻田边的阴柳下,第一次瞄见了老金头那双庄稼人朴实的眼睛,青睐于他那双勤快的​­‌­‍种​‍­­​田­‎‎‌能手,与他对上了眼,噗哧一声笑了,而且,笑得满脸通红。一个月后,他们结了婚。落户不久,老金家带头领着那十几户人家,办起了一个初级农业社,取名“辽鲜社”。五六年间,“辽鲜社”并入了南戴河人民公社,成为了一个高级农业社,又改名为“华鲜社”,纪年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在抗美援朝时期所建立起来的唇齿相依的手足情谊。

日期:2013-08-02 18:09:06

[重发帖:更正楼上的文字错误]

当地有两条河,一条叫东河,另一条,叫西河。在西河南沿海大地主王老五家的地盘上,有两百多亩荒废多年的盐碱地。三十年代末期,河东村的一个老乡去东北做生意,无意中听说东北的朝鲜人是种水稻能家,种出来的大米,粒子又白净又油亮。他想起家乡西河南适合种水稻的西两百亩盐碱地,说抚宁是一个北国的鱼米之乡,地质资源丰富、邻山沿海,建议朝鲜族的生意人到家乡去看看。一对儿无妻的朝鲜兄弟来到了河西,从地主王老五手里买下了那几块盐碱地,试种了些种子,当年初秋,就获得了高产的丰收。听了这个音讯,数十家在东北逃难的朝鲜族农户,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迁户到了河西,形成了今天的朝鲜族居住地。

那个村落的名字,叫河西村,是山海关以南汉族居住区一个较集中的朝鲜族永久居住地,二次大战后,大部分住家户都迁移回了高丽国。五八年初,村里才有十几户朝鲜族住家和三个汉族住户,渐渐地,增长到近两百户家庭,四五百口子人。生活方式,大致上遵循了朝鲜族的文化习俗。

老金家的男主人,全名叫金广浩,是个孤言寡语的六十许庄稼汉子,白胡子拉茬的脸上,堆着憨厚的微笑。黝黑脸颊上的皱纹,就像春耕时翻过地后的地沟。穿着,与汉人类同,浑身是一套禁脏的黑色棉袄,盘着腿坐在地炕上,闷头抽自己的烟斗。虽然他话不多,在户外,是个首屈一指的种水稻能手和一家之长。可在家里,他那大嗓门儿、爱咋呼和热情好客的老伴儿,按朝鲜族的传统,才是户内做主的掌包人。老伴儿的名字,叫朴妍慧。五十五、六岁,与金广浩一样,都是辽宁人。俩人在东北并不相识。五六年春,由于河西村委会要建立朝鲜族永久居住地,特意送了一个村委的联络人到吉林、黑龙江和辽宁一带,招有兴趣入关的朝鲜族农户,来抚宁河西村安家落户。

之前,朴妍慧接过婚,有过一个娃儿。日本侵华战争中,日本军队在东北抓壮丁,孩儿想逃役,被日本人打死了。四五年,日本人投了降。次年五月,南高丽成立了独立的大韩民国,原配的老伴儿想迁移汉城,她不同意,老伴一气之下自己撩丫子走了,一走,就毫无音讯。

到了河西,在五六年的春耕,朴妍慧在稻田边的阴柳下,第一次瞄见了老金头那双庄稼人朴实的眼睛,青睐于他那双勤快的​­‌­‍种​‍­­​田­‎‎‌好手,与他对上了眼,噗哧一声笑了,而且,笑得满脸通红。一个月后,他们结了婚。落户不久,老金家带头领着那十几户人家,办起了一个初级农业社,取名“辽鲜社”。五六年间,“辽鲜社”并入了南戴河人民公社,成为了一个高级农业社,又改名为“华鲜社”,纪念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在抗美援朝时期所建立起来的唇齿相依的手足情谊。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