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倒是不错,但问题是熊恽根本不可能坐视郑国被打,一则关乎脸面,二则关乎楚国的战略利益。熊恽也意识到不解决宋襄公这个刺头,以后别想过安生日子。楚军大举北上,朝着商丘的方向杀来。
宋襄公非常期待这场复仇之战,拒绝了子鱼的劝告,把主力部队拉到了泓水(今河南惠济河)北岸,静待楚军前来送死。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在宋襄公即位之后,对子鱼提出的事后证明正确的建议一个也听不进去,子鱼劝他不要拿鸡蛋碰石头,再次被拒绝。
有一种可能是宋襄公的自大心理在作怪,如果事事都听你的,那还要我这个国君做什么?所以子鱼说打狗,他偏撵鸡,专和哥哥拧着干,让子鱼徒呼奈何。
最让子鱼窝心的是,在泓水之战时,楚军开始大规模的从河南岸涉水到北岸,子鱼提议乘楚军济水未半而击之。因为楚军楚军渡河时,并没有作战时必要的阵型和思想准备,如果在此时对楚军发动猛攻,已经上岸的楚军必然溃乱,回头往河里挤,宋军必能大获全胜。这样一条几乎完美的作战建议,又被愚蠢自负的宋襄公拒绝了。
更令人发指的是,等楚军完全上了岸,还没有列好作战阵型时,子鱼认为不能再等了,这是我们取胜的最后一根稻草。楚宋实力差距太大,一旦让楚军 被打哭的只能是我们。宋襄公还是没有同意,气得好好先生子鱼差点没爆粗口。
宋襄公和子鱼的兄弟情还是有的,他之所以屡次拒绝兄长的建议,主要还是出于他心中那份廉价的自信与仁义。至于宋襄公自己所谓君子不伤二毛之类的假话,实际上他自己也不信,最关键的核心在于,宋襄公想堂堂正正地用一场阵地战打败楚军。只有这样,他的霸主地位才比姜小白更有含金量,毕竟姜小白从来也没有打败过强大的楚军。
日期:2013-01-25 21:02:54
十二 仁者亦有敌——宋襄公的悲喜剧(7)
和偶像姜小白一样,宋襄公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姜小白的理想主义有深厚的现实土壤,而宋襄公的理想主义完全是在空想做梦,严重脱离现实。自古兵不厌诈,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才是最大的道德,宋襄公一味拘泥于道德的约束,屡失战机,他自以为能得到敌人的尊重,但现实却狠狠嘲弄了这位崇尚假大空的滑稽君主。
宋襄公要仁义之名,但他的对手熊恽却只要实实在在的胜利,在渡河未半和上岸后未排列好阵型时,他也担心宋军会搞突袭,结果却让他大呼意外。敌人的慷慨就是对自己最大的道德,那还客气什么。
楚军的实力本就在宋军之上,打大规模阵地战,齐军都不敢言必胜,何况这豆芽菜一般大小的宋军。等楚军做好了战斗准备,宋军才在宋襄公的率领上,张牙舞爪的扑了过来,结果一口咬在了冰冷坚硬的石头上。
结果是不是多说的,是役,楚军大胜,宋军几乎被全歼。仁义的宋襄公在这场战役中身负重伤,被楚军的乱箭射中了大腿,倒在地上破口大骂,也不知道在骂谁。幸亏子鱼眼疾手快,拉着这个只会出国际洋相的弟弟狼狈逃回宋国,身后鸡毛漫天飞舞。
熊恽笑咪咪地的回国数银子,而回国的宋襄公则和愤怒的国人发生了激烈争吵。对于这场近乎闹剧般的战役,宋人气得直摇头。宋国怎么会有这样愚蠢的国君,不但煮熟的鸭子飞了,还被鸭子反咬了一口。
宋襄公面对舆论炮轰,他还在用所谓的战争道德来自我辩护,有两点:一、楚军中有不少老年人,我不忍心杀他们(不伤二毛);二、楚军未布好阵型(不鼓不成列)就发起攻击,不是君子所为。
看来子鱼对这个弟弟已经忍够了,对宋襄公的谬论当面进行驳斥。《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了子鱼的原话,虽然说得洋洋洒洒,但不如《史记.宋世家》批判的更有力度,也更能堵住宋襄公的臭嘴,原文是“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自古兵不厌诈,取得胜利就是英雄,而不是像你这样成天君子曰,圣人云。对着镜子照照,你是个君子吗?如果你想做君子,那何必和楚人开战,不如去做楚人的奴隶,熊恽一定称赞你是个君子。”
子鱼不仅在政治上很有一套,从他对战局上的判断,说明子鱼具有相当高超的军事素养,称之为军事家并不为过。只可惜子鱼是庶出,不能继承宋子(宋国君的爵位)之位。如果子鱼做宋国君主,他的内政外交政策会根据宋国的国情来安排,而不是好高骛远的做什么武林盟主。
宋襄公称霸事业的惨败,正是由于他没有意识到他的称霸构想已经远远超出国力所能承受的极限。其实最符合宋襄公实际的,是做郑庄公姬寤生那样的小霸,而不是姜小白那样的大霸。
宋襄公没有自知之明,姜小白都不敢和楚军进行战略决战,他怎么就敢拎着菜刀上阵?熊恽是好惹的么!被兄长不留情面的严厉斥责,宋襄公应该有所醒悟,但已经来不及了。
第二年(公元前637年)的五月,因为大腿的箭伤复发,“春秋霸主”宋襄公一命呜呼,带着遗恨去了天堂,却给人间留下了千古笑柄。
宋襄公有称霸的野心并没有错,但错就错过一没有自知,二不会知人。正如宋人苏轼在《宋襄公论》所说,“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宋襄公只看到姜小白最终称了霸,没从来没有思考过姜小白为什么能称霸。
成语东施效颦,用在宋襄公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本章完)
日期:2013-01-28 19:59:46
十三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晋国内乱始末(1)
唐朝著名诗人岑参有首《骊姬墓下作》的精彩诗篇,全诗如下:
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
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
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
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
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
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
这首诗所感慨的是春秋初期,晋献公姬诡诸宠爱“小三”骊姬,废长立幼,最终酿成一场宫廷残杀。
这场后宫大戏是春秋时代的经典剧目之一,凡是涉案其中的人物几乎都成了春秋的一线大腕。比如献公姬诡诸、妖女骊姬、太子姬申生、公子姬夷吾、姬重耳、姬奚齐,再加上姬重耳手下那几位贤臣,甚至太子申生的母亲齐姜,论知名度也算是一线,虽然齐姜死在这场内乱之前。
晋献公姬诡诸因为废长立幼,酿成大乱,留下了千古骂名。实际上姬诡诸放在整个春秋中考量,也算是有为之君,“假途伐虢”就是他的杰作之一。曲沃小宗代晋后取得晋国的控制权,如果没有姬诡诸的东征西讨,巩固小宗地位,晋国后来的累世霸业是不可想像的。
姬诡诸最大的问题是喜新厌旧的速度过快,前妻一死,他就忘记与前妻曾经的恩爱,甚至对前妻所生的儿子也横挑鼻子竖挑眼。唐玄宗李隆基可以说是晋献公再世,文治武功皆一流,但都毁在了对家庭问题的不当处理上。李隆基纵容武惠妃残害赵丽妃所生的太子李瑛,时任中书侍郎的张九龄就上书把此事与晋献公废长立幼的家庭悲剧相提并论。
虽然李隆基的长子是李琮,但李琮却没有当过皇太子,因为其母无宠。姬诡诸的长子姬申生,因为母亲齐姜曾经无限得宠,所以很快就确立了太子地位。姬诡诸和齐姜的关系,有些类似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这两对活宝都是庶母与庶子的关系,庶子勾搭上了庶母,生了个大胖儿子。
晋武公姬称晚年多病,不能和齐姜过正常的夫妻生活,所以姬诡诸乘虚而入,把庶母搞到手,齐姜很快就有身孕。齐姜是春秋第一霸齐桓公姜小白的女儿,姬诡诸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齐姜在晋国后宫自然是一把手。
只是齐姜福薄命短,应该在姬诡诸即位之初就去世了。此时姜小白霸业初成,不过小姜白对外孙姬申生似乎并不感冒,任由外孙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自生自灭,反而对姬重耳宠爱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