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86节

热门小说推荐

老子说这句话的前提是统治者“不尚贤(钱财),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里所说的“知”,指的是智慧,而不单纯指的是知识。统治者首先要做到不贪利货,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全民不贵财货的道德价值标准体系。统治者贪婪,整个社会都会跟风。底层民众由于剥削制度的限制,得不到一块蛋糕,只能逼着他们去反抗。

老子在第三章的最后还提到了“为无为,则无不为矣”,这里所说的“无为”,是劝告统治者不要贪婪,尽最大可能让利于民。你不希望子民做的事情,你自己首先就不要去做,否则上行下效,社会稳定是无从谈起的。

胡适把老子和孔子捆绑一起销售,甚至让老子替孔子抵挡来自墨子批判儒家的枪子,实际上老子与孔子的三观是有很大不同的,不能简单的将两位思想家混为一谈。孔子对老子发自内心的尊重,也是一些激进儒学者无法理解和接受的。

等到孔子在老子混了几顿饱饭后,要离开雒邑回鲁国了,老子在城门前送孔子返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老子对孔子的优缺点已经了如指掌,孔子年轻有为,但对过于追求浮名浮利,在黑暗混沌的官场上是很容易得罪人的。

老子送给孔子几句发人深省的警言:“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老子教育孔子,做人要低调,不要以为地球是围着自己转的。

表面上讲,老子讲的是消极的为人处世,但其中却包含着积极进取的因素,老子说过:“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可从来没说过无为就是消极避世,只不过取天下各有道,道道不同而已。

孔子此次适周求道,收获颇丰,以至于他在离开雒邑时,深深地长拜老子,“敬奉教”,并把老子抬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称老子为“龙”,而龙,世界上只有一条。

孔子的伟大就在这里,对于不同于自己的学说有着出自本能的敬重,孔子并非完全接受老子的说教,但不能否认的是,老子的淡淡数语,却对孔子思维的开拓有醐醍灌顶之感。《孔子家语》把孔子后来收了学生三千,归功于老子,“(孔子)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日期:2013-04-23 17:54:31

二十八千古一圣说老子 下(1)

对老子来说,孔子只是他绚烂而如迷雾般的人生海洋中的一朵浪花,孔子继续寻找着自己的梦想,而老子还要在无数的史籍卷宗中追求着对一般人来说并无多少实际意义的“道”。也许除了老子,没人说得清“道”到底是什么。

老子的“道”,并非某些人所贬低的不食人间五谷,脱离地气,更不是什么“神棍哲学”,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用世哲学,不能把出世的道家思想和追求有为结果的“道”本身简单的混为一谈。

老子不是天文学家,每天都在数星星,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每一个有为于世的哲学家或思想家都必须面对的。至圣如孔子,也对颜回说过:“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后世对老子的研究,过多的集中在老子的哲学思想,总在茫茫宇宙中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却往往忽略了老子的政治思想,其实老子也是站在地球的表面上看待宇宙天象,人间万物。

道家经典巨著《道德经》着重讲两个方面,一个是“天”,一个就是“人”。在老子看来,天道即人道,人道即天道,人道如果再细分的话,可以分为抽象的人道与具体的人道(民道),而脱离了以民为本的人道,天道也就不复存在了。

和许多接地气的思想家一样,老子对人民大众的感情是真挚而朴素的。老子非常同情、理解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与对幸福的向往,并经常警告统治者不要把老百姓的忍耐当成逆来顺受。

比如在《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老子告诫君主:“民不畏威,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老百姓从来都是不怕死的,不迷信权威的,一旦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反抗将是他们唯一的选项。

老子并不反对君君臣臣的社会等级制度,但底线是统治者必须要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不要逼得老百姓没有房子住,不要逼得老百姓连一碗热饭都吃不上。维护稳定的根本在哪里?不在于高精尖的武器,而在于让老百姓活得有尊严。做不到这一点,很难维持稳定的局面。

民众和政府的关系是成正比的,政府爱民众,民众就会爱政府,反之也一样,这就是老子说的“夫唯(政府)不厌(百姓),是以(百姓)不厌(政府)”。为什么项羽拥有强大的军队却兵败如山倒,根本原因,就是项羽没有参透老子“唯不厌,是以不讨厌”的真理。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有句话非常发人深省,值得当政者戒!“圣人不积,既以与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翻译过来就是优秀的当政者从来不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是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底层人民,为他们服务。这样的当政者,他付出的越多,得到来自人民的拥戴就会越多。

为什么海瑞卒于任上时,当地百姓痛哭流涕,罢市为海瑞送葬,就因为海瑞不谋私利,真正做到了“圣人不积”,而不像有些贪官嘴上高喊着民为天,暗地中却利用权力大发横财,这样的贪官,老百姓当然会毫不留情的痛骂。

政府要做到不让百姓讨厌,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做到老子所说的“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就行了。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有德的政权对人民只有奉献没有索取,而无德的政权才反其正道而行之。而历代百姓造反,说到根子上,就是一些政权“无德司彻”。

民众普遍贫困是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为什么会出现官富民贫的局面?老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社会财富有一个相对总量,无论用什么美丽的语言进行包装,利益分配从来都是一个溅血的残酷过程。所谓官富,完全是建立统治者剥削压迫百姓基础上的,与民争利,在把老百姓往绝路上逼的同时还在幻想社会稳定,是根本不可能的。

老子反对用“大威”来压制底层民众,因为这是毫无效果的,民众没饭吃,就会想办法给自己找饭吃。官府积粮如山,饥饿的老百姓只好去扛着锄头到官府“借”粮了,顺便割下几个肥大的头颅来平息民愤。

枪杆子很重要,但如果把枪口对准本国平民百姓的枪杆子,就不那么重要了。大量历史证明,统治者对本国百姓滥施‌‎淫­‍‍​威​‎,以暴力阻止百姓追求幸福的,最终都将被愤怒的民众推翻,比如秦隋之亡。

统治者以为百姓怕死,却往往忽略了一点:当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时,生命的意义对他们来说只有一条,那就是反抗到底。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四章阐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政治观点:“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枪杆子并不能决定一切,凡是对内实行暴力的政权,对外基本上都是软弱的,而外部势力不断的压榨,会更进一步激发国内的阶级矛盾。有些帝王迷信暴力统治法则,以为枪声一响,天下太平,实际上这只是幻想。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说的很明白:“人之轻死,以其生求之厚,是以轻死。”老百姓为什么不怕死?就是因为统治者过于贪婪,不肯让利于民。历代亡国,归其原本,无非就是利益分配的不公导致底层民众的大规模反抗,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统治者不爱民,却又想老百姓无条件服从于他们的统治者,世界上没有这么充满奴性的老百姓。在《道德经》中,我们随处可见老子闪光的政治思想,孔子劳累大半生,奔波大半个中国,要的无非就是实现天下大同的政治思想,实际上老子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