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一开始表示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并非其本意,一方面,吴三桂与满清方面的投降、引兵事宜并未接洽明确,另一方面其父吴襄以及家眷都在北京做李自成的人质,这种情况下对李自成做出的投降许诺自然不过是缓兵之计而已。特别是祖大寿、洪承畴降清之后,吴三桂的降清就几乎是必然之事了。在吴三桂眼中,李自成是“旧主”的杀身仇人,又是“新主”的眼中钉肉中刺,当然不可能真正去投靠。所以认为吴三桂起先决定投降李自成,短时间内又做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其实在情理上是说不通的。至于大顺政权对明朝官绅的“追赃”,反而未必起了那么大的作用,至少不是这个因素导致吴三桂下定最后决心。
明季官绅,武臣气节大多不如文士。文官虽然多爱钱,武官则更加怕死。唐通、姜瓖之类都是“闯来降闯、满来降满”的“叁臣”,吴三桂也不例外(只不过他更加“一次到位”而已)。特别是唐通——他奉命招降吴三桂时的所作所为无人知晓,在山海关战役中又迅速溃败迅速投降,在这一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尤为可疑。
日期:2011-01-15 15:32:48
二十二、满清进入北京时的政策体现出的“开国气象”
顾诚先生提出了“朝气”的概念,但是对“朝气”的表述却是不清晰的——一面盛赞大顺军“追赃”是革命行动,体现了革命性,没有“团结明朝官绅”也是“富有朝气”一面又说必须“团结明朝官绅”才能算是“富有朝气”。从逻辑上来说,如果“革命性”必须加上“团结明朝官绅”这样的妥协才能“富有朝气”,那只能证明大顺军的“革命性”根本就是“破坏性”,是“戾气”。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