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令》,又称《寿陵令》,全文如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遗令一》,全文如下:“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遗令二》,又称《遗命诸子》,全文如下:“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余香可分诸夫人,不命祭。吾妾与伎人皆著铜雀台。台上施六尺床,下繐帐,朝晡上酒脯糒之属,每月朝十五,辄向帐前作伎。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
时下,考古界、史学界普遍把《终令》和《遗令》放在一起,综合分析,并把瘠薄之地、西门豹祠、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宜陪寿陵、广为兆域、邺之西冈、西陵墓田等线索,一股脑儿地作为研究高陵、探寻曹操墓的重要依据和必备条件。剪不断,理还乱,是纠结。笔者可以断言,照此下去,必定徒劳无功。
众所周知,《终令》和《遗令》都是遗嘱,但主题不同。《终令》用于安排丧葬事宜,《遗令》多为告诫和嘱咐。《终令》已经将丧葬安排妥当,《遗令》就不会再次提及,正所谓帝王一言九鼎。如,曹丕《终制》确定“首阳山东为寿陵”,死后即“葬首阳陵”,且“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又如,刘备临终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又嘱咐他“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丝毫不提丧葬之事。曹操是无冕之皇,也是干练之人,在《遗令》中重提丧葬事宜,唯一的解释是要对《终令》作出重大修改,甚至否定。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