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14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2-09-11 19:46:04

等李鸿章跟随吕贤基到了安徽,情景与他们想象大相径庭。安徽不光有太平军,还有捻军。捻军也叫做捻党,他们的起源要比太平军要早很多,主要是淮河两岸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的武装。以农民、饥民为主,抗粮、吃大户、劫富济贫是他们的目的。数十人或者数百人为一捻,所以称为捻党。但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兴起,捻党也随风而动,势力大增,成为清政府另一个头疼的事情。在李鸿章来到安徽之前,各地的团练已经开展起来,只是比较分散,还未形成合力。在这种情况下,安徽境内的形势一点儿不乐观。李鸿章这次从“翰林变绿林”,本想一展身手,但真的到了战场上,还是有些摸不到勺子。这也很正常,他就是一个文人,以前就是读书写字,最多是跟着老师曾国藩谈论一下政事,而他毕竟不是军人出身,对于军事简直就是门外汉。再说他是团练大臣的跟班,没权没钱,想成就一番大事业谈何容易。但无论如何,既然自己选择了这条道路,那就要做出些成绩来。

李鸿章初到安徽首先投到也在奉旨在皖搞团练的兵部侍郎周天爵门下。咸丰三年四月,安徽发生了捻军起义,周天爵带上李鸿章去平定起义,而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在家乡招募了百余名乡勇,也加入了这次军事活动。起义很快被扑灭了,周天爵奏请朝廷加封李鹤章六品衔,李鸿章并没有得到封赏。随后安徽巡抚李嘉端也在镇压捻军,他向周天爵要来李鸿章加入自己的团练队伍,这样李鸿章转而跟了李嘉端。祸不单行,捻军还没消灭,太平军却开始了北伐,矛头直指安徽。幸好北伐军在安徽境内没有呆多长时间就北上了,李嘉端、李鸿章没有和太平军交上手,要不说不定就会提前结束戎马生涯。到了咸丰三年的中段,李嘉端逐渐给李鸿章一些自主权,让他独立带兵打仗。李鸿章经过前期的军事活动,多少有了一些经验,这阶段算是从“小学生”变成了“初中生”。李鸿章也因为战功被赏了六品顶戴、戴蓝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八月,在安徽巢县,李鸿章终于和太平军交上了火。估计这股太平军不是精锐,李鸿章赢了,这增加了他的自信,也为他赢来了小小的名气。李嘉端随即向朝廷报奏为李鸿章请功。九月,江忠源被任命为安徽巡抚,总揽省内一切对敌事务。江忠源是谁啊,是湘军的创办者之一,是曾国藩的学生加好友,在自己人前面更不需要掩饰什么了,曾国藩致信给江忠源不忘称赞自己学生:“李少泉(曾常叫李鸿章为少泉,非少荃)编修,大有用之才,阁下若有征伐之事,可携之同往。”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对李鸿章一直心存挂念,很希望他能有所作为。后来,江忠源写信向曾国藩请教军事和用人方面的事情,曾国藩再次推举自己的学生,“此外闻吕鹤翁、李少荃当不差谬”。曾国藩在向江忠源极力推荐的同时,还不忘向吕贤基说李鸿章的好话,“闻阁下与少荃编修练勇剿匪,屡次奏绩,……,早修同舟之谊,共图宏济之艰。至要至要”。从以上可以看出李鸿章在曾国藩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他眼中李鸿章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既然是这样,曾国藩当然会尽力推荐李鸿章。不光在推荐方面曾国藩下了心血,对于李鸿章本人,他更是悉心培养。但由于战乱的原因,两人之间的联系很少,但曾国藩在这个时期还是给李鸿章写过一封亲笔信。信中除了表达了自己对于李鸿章的看重,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练兵思想毫无保留地全部告诉了他。“今日之兵事最堪痛哭者,莫大于‘败不相救’四字。今募新勇,不杂一兵,……闻足下所带之勇,精悍而有纪律,务望更加训练,束以戚氏之法”,把如何选兵、如何练兵概括地讲授给了李鸿章。所以说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影响,从他踏上征战的第一步就开始了。上阵父子兵,曾国藩和李鸿章多少有些这样的味道。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