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2节

热门小说推荐

所以,真正的快乐应该是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真正的快乐是周围有很多朋友,经常能够在一起喝酒聊天;真正的快乐是得到大家的认同和领导的赏识,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至于“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都只是无奈之下的自得其乐,都只是给自己一个台阶。

所以,孔子的这段话充满了‍‌自‌­‎‍慰­‍​‌‎、无奈和自嘲,他说说的快乐都是无可奈何的快乐,都是次一级的快乐,都不是他理想中的快乐。

孔子的弟子中,真正得到第一等快乐的人是子贡和冉有,尤其是子贡。《论语》中叔孙武叔崇拜子贡而贬低孔子,就是因为他认为子贡是成功者,而孔子是失败者。

现在我们知道,以这段话作为整个《论语》的第一段,其实是饱含深意的,因为这段话就是孔子一生的写照——人不知,而不愠(不受赏识);学,而时习之(学问没有用处,只能自我陶醉);有朋,自远方来(国内没什么朋友)。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一生其实很失败。

现实解说: 现在我们常用“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来鼓励孩子学习,实际上是不对的。如果说这句话有什么用途的话,那就是给那些专心做学问却发不了财的学者们来聊以‍‌自‌­‎‍慰­‍​‌‎。中国的八股制度、中国的考试制度、中国的教育体制乃至中国的教育本质上都是“学而时习之”,不注重学以致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要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相当困难。

某些所谓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一辈子就靠一两首歌“时习之”就能混得人模狗样,这不是这个社会的悲哀吗?

我们现在说盖茨、乔布斯是孩子们学习的目标,这就对了,他们都不是学而时习之的人,而是学到了立即就去用的人,甚至等不及大学毕业。

所以,让“学而时习之”去见鬼吧。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在身边没有朋友,只是偶尔在大洋对面不知道什么地方有个所谓的朋友来示个好,这样的人或这样国家不是很悲哀吗?“有朋自远方来”,如果仅仅是“有朋自远方来”,这只能是一种耻辱,而不是高兴的理由。

至于“人不知”该怎么办,那就靠自己吧,如果仅仅停留在“而不愠”上,那除了体现涵养之外,真不知道还有什么意义。

日期:2011-12-19 14:39:34

1.2(9.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解析: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回到卫国期间,这时候吴国攻打鲁国,子贡代表鲁国前去与吴国谈判。子贡口才了得,竟然和吴国太宰伯嚭成为朋友,而伯嚭是仅次于吴王夫差的权臣。由于对子贡十分赞赏,伯嚭对子贡的老师孔子十分好奇,又被子贡一通忽悠,因此有了上述的问题。

子贡对孔子的赞扬,一半是真心佩服,一半是在忽悠伯嚭。不过孔子还是很老实地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这么多才多艺,那就是自己出身贫寒。

说说孔子的身世。

孔子本姓子,祖上是商朝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后来微子被周武王封在宋国,到春秋初期,宋国内讧,司马孔父嘉被杀,儿子逃奔鲁国。孔父嘉的后代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大‌­力­‌士,不过家境一般。叔梁纥五十多岁的时候与颜家女子发生­​一​‌­‌​夜‌‌情​​­‌(《史记》称“野合”),之后生下孔子。孔子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并且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去世。孔子的母亲姓颜,颜姓在鲁国有两支,一支是鲁国公族,另一支是被鲁国所灭的邾国人的后代,地位高于野人,但是低于鲁国的士农工商,属于社会底层。不幸的是,孔子的母亲属于后面这个颜姓。万幸的是,叔梁纥死前承认孔子是他的儿子,因此孔子具有士的身份,社会地位高于母亲的族群。

随母亲生活的孔子生活十分艰辛,从小就跟随邻里挣钱糊口。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孔子的邻里们只能从事最低贱的社会分工,譬如助祭助丧等等,与死人打交道的时候多。不过孔子正是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体会周礼,并且成为丧葬祭祀礼仪的专家,这为他长大以后精通并且宣扬周礼打下了基础。正是因为地位低贱,为了生活,从小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做,所以孔子才能够“多能”。(事见拙著《说春秋》第七部第241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样。

孔子并不避讳自己出身低贱的事实,同时认为,出身高贵的人往往缺乏才能。相反,倒是后世的统治者们处处“为圣人讳”,竭力淡化孔子是私生子以及出身低微,境界高下,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句话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君子会认为自己的技能太多吗?不会认为自己的技能多的。

现实解说:贫贱并不可怕,孔圣人的出身就很贫贱啊。贫贱也并不可耻,孔圣人都不觉得自己可耻啊。

1.3(9.7)

子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译文】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解析:子牢,一说是孔子的学生。试,通仕,出仕的意思,也就是做官。孔子年轻的时候,是没有机会做官的。孔子所说的技艺,应当就是百姓谋生的技术。

现实解说:一般来说,人一旦当官了,就没什么动力去学习了。如今很多官员不会用电脑,不会上网,连灯泡也不会换,就是这个意思。

日期:2011-12-21 10:06:31

1.4(7.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己拿着十余块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解析:修,就是腊肉。孔子的学费就是腊肉,别以为腊肉不值钱,那年头,肉是很值钱的。

孔子长大之后,由于士的身份得到承认,孔子得到了在官办学校的六艺义务教育,六艺,就是书数礼乐射御,士以上贵族阶层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孔子学习非常刻苦,因此很有学问。二十岁之后,孔子应聘前去季孙家族担任管耕牛和管仓库的小官。到三十岁,孔子辞职回家,开设了私立学校。之所以开设私立学校,是因为孔子看到官办学校已经难以为继,大量的士无法接受义务教育,并且义务教育水平低劣。同时,大量的社会底层有学习知识的愿望。因此,孔子决定自己办学,广招学生,传授知识。

上面这句话的含义实际上就是说:“只要交学费,就可以入学。”为什么孔子要说这句话呢?两个原因,第一,很多人不敢来报名;第二,孔子迫切需要很多人来报名。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