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9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2-01-05 15:04:42

1.17(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招待孔子,对孔子说:“要像鲁国把国政完全交给季孙家那样,把齐国的国政交给你呢,那是不可能的;不过呢,你可以得到介乎季孙和孟孙家之间的那种重用。”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解析:其实这是不同时间说的两段话,第一段是齐景公准备重用孔子,第二段是拒绝重用孔子。第一段的意思是:要像鲁国把国家完全交给季孙家那样把国家交给孔子,那是不行的,不过呢,可以给你仅次于季孙那样的地位。

孔子君君臣臣的说法在一开始是打动了齐景公的,因此准备重用他,这才有了第一段话。可是,齐国国相晏婴一向就讨厌孔子的学说,认为孔子的学说腐朽不堪并且只讲究繁文缛节,讲究排场,完全华而不实,大而不当。此外,孔子此前曾经议论过晏婴,讽刺他先后事奉三任君主,并且此前的两人君主被杀,晏婴都没有跟着死,因此是个不忠的人。基于以上的两点原因,晏婴极力反对齐景公启用孔子。由于齐景公对晏婴言听计从,于是决定放弃孔子,这才有了后面一段话。

在确定在齐国没有政治前途之后,此时已经在齐国呆了一年,孔子于是失望地回到鲁国,继续开他的私立学校去了。(事见拙著《说春秋》第七部第252章)

这里孔子有一个教训,那就是无论到了哪里,千万不要随便议论当地的权贵。想在哪里发财,首先要跟当地的老大搞好关系。

现实解说:孔子的教训摆在那里,要想受到老板的赏识,必须要跟老板的亲信搞好关系。不仅是老板的助手,连老板的秘书、司机等等也都不要得罪。

日期:2012-01-11 09:31:20

1.18(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如果是大夫的家臣执掌国家,超不过三代就要垮台。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解析:鲁国的情况,自从三桓掌握政权,国君就被架空。到孔子时期,三桓本身被家臣架空,于是鲁国成了家臣的天下。当时,是季孙家的管家阳虎呼风唤雨,三桓都要听他的。孔子认为这严重违背周礼,因此阳虎蹦跶不了多久。因为瞧不起阳虎,孔子蔑称他为“陪臣”,意思相当于马仔或者跟班。

回到鲁国,孔子看不惯家臣执掌国家的现状,继续议论鲁国的国是。能够这样直接了当地批评甚至诅咒当权者却没有被文字狱,当时鲁国的言论环境看来是相当的好。自古以来,能够容忍批评的声音,证明这个国家有言论自由;一片赞扬声,则证明这个国家实施暴政。

身为一个私立学校的校长,如此议论国政,可见,孔子年轻时是个愤青。

现实解说:孔子说得很对啊,老百姓议论国政的时候,当权者应该想想是不是天下无道了。历来的统治者标榜《论语》,好像从来没人说过这句话。

1.19(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译文】孔子说:“鲁国国君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指三桓)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也不得不听命于家臣了。”

解析:这一句紧接着上一句,意思是说三桓快完蛋了。这样的说法,换了别的朝代,是要被判颠覆政府或者诽谤罪的,自己被杀还在次要,灭九族都有可能。由此,再次赞扬鲁国统治者的开明和豁达。

从鲁宣公开始,经历了鲁成公、鲁襄公、鲁昭公,到当时的鲁定公,鲁国国君已经有五代不能执掌国政了。而季孙家从季文子开始,经历了季武子,季平子,到现在是季桓子(季孙斯),已经四代执掌鲁国国政了。季桓子此时被家臣阳虎胁迫,反而成了阳虎的傀儡。因此,孔子大胆预言三桓家族将会完蛋。

遗憾的是,预言落空了。

现实解说:任何时候,不要妄下结论。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