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8-08 09:38:07
第16节:父子相疑
赵佶在东南地方游山玩水不说,更是骚扰地方,要吃要喝要钱,截留前往汴京勤王的地方部队,俨然在东南新立了朝廷,发号施令,又过上了豪奢的帝王生活。
而赵佶每天在城中提心吊胆,寝食难安,度日如年的盼望着女真人退军。父子二人处境不啻冰火两重天。赵佶的没心没肺让人感到吃惊,似乎女真南侵与他没有丝毫干系。按常理忖度,这既是国事,也是家事,这个时候理应尽弃前嫌,想办法共纾国难。这时候大家才会想起章惇所言:赵佶绝不是为君的料!
他做皇帝,非但是个人的悲哀,更是举国百姓的悲哀。时下各种影视作品充斥着种种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的赞美诗,似乎君圣臣贤乃是古今应有之宜!?令人怎能不扼腕叹息。
灌输在青少年潜意识中的帝王英雄思想挥之不去,其恶劣影响交替持续到何时时,没有人可以说的清。那种“再活五百年”的乞求,最好不要再广为传播,英雄最好不要再涌现了。
正在赵桓心下为难的时候,有知情识趣的臣子上表请迎还赵佶。讽以大义,既以孝道治天下,官家就应以身作则,迎还父亲,晨昏侍奉,以尽人子之孝。
赵桓心中深以为然,父亲如果在外另立朝廷的话,还真是件比女真人南侵还要棘手百倍的事情。对待女真人,既可以如春风般和煦,亦可如冬天般凛冽,而对待父亲,自己软也不是,硬也不是,当真有点儿“狗咬刺猬,无处下嘴”的意思。
况且,经女真人这一折腾,民怨与物价沸腾,如今之计,安民为上,而东南之地乃是国家赋税主要来源之处,如果赵佶在东南自立的话,自己就会如断了奶的孩子,自己就得饿毙了。及早地把这尊游神请回来,每天置于自己眼皮之下才是最好的办法。
前往敦请赵佶回京的大臣直说的口干舌燥,赵佶才动身。可是走到南京应天府,就再也不前行了。
儿子有儿子的小九九,然而,知子莫若父,做父亲的当然也在心中有盘算。
自己曾经在内禅的时候,红口白牙的说过,从此退出江湖,金盆洗手,从此不再过问政事,一心只做逍遥的道君。可是,言犹在耳,自己就已经食言而肥了。
回京之后,万一有朝臣在儿子面前说些离间的话,这也极有可能。要命的是自己这儿子耳朵根子比自己还软几分,从此父子相疑,自己将是晚景凄凉,生不如死。
越琢磨越可怕,于是提出要求,请吴敏、李纲二人中的一个前来南京。虽然给儿子的是个烂摊子,可仍是偌大一份产业。二十多个儿子,只给了一个儿子,如果这孩子不孝,自己岂非死无葬身之所?
赵佶的这番缜密心思,几千年之后,仍令后世嗟呀不已!
李纲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主动请缨。他十分清楚,吴敏在赵桓心中的位置十分重要,须臾不得离开这个新贵,而自己因为主战的原因,在朝中树敌太多。如今,金人走了,自己在朝中又变得无足轻重,惟有立新功报效才可以屹立于朝不倒。如果只知道吃老本的话,出局的时间就在早晚之间了。
赵桓开始不答应,知道李纲性格刚强,万一言语不合,惹得父亲生气,再另派人前往就更费周章。可是放眼朝中,还没有一人比李纲更合适。其他臣子知道,寻常百姓家事,清官都难断,作为臣子傻乎乎地介入帝王的家事,办的好也不会两面讨好,办的不好,只怕卷铺盖滚蛋、想要独善其身都将是奢求。
李纲这次前往拜见赵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赵佶感动之下答应回京,并且赏赐李纲玉带、金鱼袋等物,以褒奖他调和父子亲情及守御汴京、指挥措置得当之功。
李纲回到汴京复旨,有如此结果赵桓同样深表满意。只是把宫中珍玩悉数赏了女真人,这时方感手头之不充裕,只有口头表扬一次了。
不提赵佶还京,翠华遥遥行复止,一路行来,心中忐忑,不知此行吉凶如何,可是京师就在眼前,只得硬了头皮赶路了。
赵佶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赵桓身边也确有其人在搬弄是非。李纲费尽口舌把赵佶请到了京城,结果朝臣耿南仲者,建议在郊迎太上皇的时候,尽去赵佶左右之人。然而再搜索,等到确认安全之后再去父子相见。李纲一听,急忙谏阻,如此行为岂是人子当为。耿南仲乃是东宫旧人,女真退兵之后,赵桓提拔为尚书左丞,本来就百般打压李纲,这时候见李纲居中调和赵佶父子,他心中不爽,仗着自己是赵桓的藩邸旧人,于是出此下策,欲陷李纲于不义。
李纲据理力争,言辞激切,难免有些话得罪了耿南仲,此事与他最终受排挤出局不无关系。
耿南仲见李纲反对自己的提议,于是又在赵桓身边旧事重提,认为太学生陈东上书要挟天子的事乃是出自李纲与朝臣、太学生勾结所致,恳请赵桓彻查。这厮确是个在赵桓身边呆久的,知道赵桓性格中的缺点,所以就哪壶开的哪壶,故意揭赵桓的伤疤。
李纲知道这个事情自己跳入黄河也说不表,这帽子扣在头上,实在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只得一再的请辞。女真退兵,上皇回銮,自己这一生功业有所成就了,激流勇退才可保全身家性命。
赵桓对于耿南仲这条自己豢养多年的狗如此护主,心中很是满意,只是一时还不能把事情做的太绝,所以,不准李纲所请。
据史料记载,李纲也确实不是如道家所言的那种“功身名遂身退的超然物外”高人,明知官场污浊,仍要往里去钻营。如果真能做到激流勇退,青史传名亦是不难。只是晚节不保,家财巨富,私藏过于国帑。做一个富家翁就优游林下,不问世事,岂不美哉?
李纲却大手笔的行贿张俊,期望再重新出仕,后来,张俊失势,李纲再次受贬,期间反复无常,被史家讥为势利小人。人之具有多面性,于此可见一斑。
权力的诱惑力之大使形形色色的人在它面前本性中的丑陋纤毫毕现。设若李纲死于靖康年间,当尽享‘国之忠良’之名,垂范后世亦是情理之中。
赵桓虽然表面上对耿南仲的建议不置可否,但是,真的等到父亲回到汴京之后,果真如来南仲之建议,把赵佶身周的人尽数裁撤,明确告之,敢有逗留者有死而已。
如此一来,赵佶身边再没有了可以倚重和得力的使唤人,每天呆在龙德宫中,除了饮酒就是作画了,还果真如他所愿了。可是,再没有一呼百应的威势,身周既少了谄侫之人,也缺了知冷知热的伺候人,除了唉声叹气,悔不当初之外,就只有回思从前种种风光无限的日子了。让一个习惯于生活在万众瞩目、鲜花掌声包围中的人去过独孤寂寞的日子,会比杀了他还要难受。
赵佶落到现在这种窘况,虽说有些自作自受的意思,但是赵桓这番作为也不足称道。作为人子,父亲再做的不是,也是父亲。自己贵为一国之君,每天晓谕臣民,圣朝以孝治天下,原来只是要求百姓臣子孝顺亲人,而自己却可以置“孝”道于不顾,这不由得让读史的人深思。
历朝历代统治者为长治久安计,无一不是提倡鼓吹“以孝治天下”,可是又有几人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呢?有的只是刀光剑影,冷酷无情。人性的恶在这些龙子龙孙、天之骄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让人瞠目结舌。
相较而言,赵佶呆着有吃有喝,还算是父子间没有完全舍弃、泯灭那最后的一丝温情。
赵佶这次消停了,王黼被杀,梁师成自杀,蔡京、童贯几人的好日子也就走到头了。
说起来,人世间的事,不相信报应还真不成。
蔡京四度入相,掌握宰辅大权几二十年,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宋廷呼风唤雨,荣华富贵尽享,山珍海味吃到倒胃口,穷侈极欲,只是他从没有料到自己竟会有一天饿死。
蔡京遭贬南迁,已经是八十一岁高龄,这般年纪还身体硬朗,果是有些祸国殃民的本钱。
才上路不久,有旨来传他的三名宠姬。这三位姿色出众,就连女真人都听说了。老蔡这时候已经是“泥菩萨过河”,不敢违抗,只能挥泪以别。这把年纪了,又为国家做了些奉献,发挥余热,报效国家也是理所应当。
否则本来是贬窜,一路上带着如此三个绝色女子招摇过市,不是更遭大宋光棍们忌恨吗?
这下好了,便宜女真哥们了。一路行来,如此年纪心中悲苦,到这时方知,老而不死也不是什么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