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336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形成了2009年的金融财经政策(大家都知道),也就是后来14万亿的放款(4万亿财政+10万亿银行贷款)。 而这14万亿的放款,可以看做是钞票印刷。当财政往外花钱、银行往外贷款的时候,就没打算进行资金回收。 因为,当时如果准备回收这些投资和贷款的话,就会对投资和放贷条件非常严格,放贷人员就会慎之又慎,防止出现投资失败或者呆坏账。 而如果对投资和放贷条件极为严格的话,那么结果就不是巨额的投资和贷款增量,而新的贷款放不出去,旧的贷款还要加紧回收。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如果旧贷款加紧回收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对于城市人口来说,最直观的反映将是,房地产价格暴跌。 很多人都记得,到了2009年初(金融危机之后仅仅几个月),房地产价格一路下行,到了难以为继的边缘,当时很多房地产商开始酝酿“跳楼价”,有的房地产商已经准备自己去“跳楼”。 这时候,4万亿的巨额财政投资“横空出世”,引导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 而更为强劲的刺激措施,是暗中进行的更加巨额的银行贷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经济刺激并不是真正从经济角度考虑的问题,那么投资收益率和贷款风险就不是问题了。 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数据统计口径并不是按照收入来计算的,而是按照投入计算的。进行财政投资和财政担保投资的时候,人们只需要考虑投进去多少钱,不用考虑收回多少钱。 那么,在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情况下,财政如何考虑资金回收呢?答案是,不需要考虑资金回收。 因为每个人的目的,都是自己在任的时候,尽可能把能够花掉的钱花出去,造出一个个大规模的政绩工程,然后可以借此顺利升迁,把问题留给后任。 而投入口径(而不是收入口径)的统计,保障了这个尽可能花钱的机制。 2008年末,各部门、各央企、各地区都面临收入急剧减少的困境,没钱可花的问题困扰着人们。 幸亏,财政刺激出台了,大规模贷款出台了,这就如同龟裂的土地遇到了畅快的大雨,人们花钱的欲望开始充分迸发出来。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