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6-12 14:04:25
35、《停年格》之辩
崔亮的《停年格》从出台之日就备受争议。
崔亮的外甥、司空谘议参军刘景安给崔亮写信劝说:“商朝和周朝靠乡村学校向政府推荐人才,两汉是依靠州郡地方官给中央推荐选拔人才,魏晋遵照旧规,又设置了中正官。过去的做法虽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但应该有十分之六七的人才都被政府收揽了。可是,朝廷选拔人才,只管他写的文章文采是否华丽,却不看内容是否有真知灼见;州郡举荐的孝廉,也只论其是否将经书背熟,却不看他的实际能力;设立中正官,却不考察人的才干和品德,只看门第高低。这说明选拔人才的手段单一且不合理。舅舅既然担任了吏部尚书,就需要改弦更张,可是,您不仅不进行改革,相反却以论资排辈的办法来限制人才脱颖而出!天下的士人谁还去砥砺名节呢!”崔亮在回信中阐述了自己的苦衷,他说:“你的来信很有深意。我因为机缘巧合侥幸当上了这个吏部尚书。我年少之时尚且不如别人,何况现在已经老朽而担当如此难当的重任?因此,我经常想着要尽忠竭力,以报明主知遇之恩。颁布《停年格》不是没有理由的,而你已经责怪我了,千载之后,谁还能知道我的本心呢?你仔细思量我的话,我将与你深入讨论。我曾经六次担任吏部郎,三次担任吏部尚书,对于吏治问题,我体会甚深。但是,古今情况不同,举措也会有所差异。这是为什么呢?过去,有中正官品评某人的才能品德,然后向吏部尚书上报,吏部尚书根据品评的情况授予该人一定的官职,这是吏部尚书与天下的贤才们一起在授予人官职啊!你说当时政府能够网罗住天下十分之六七的人才,而我说,在当时是没有一个遗漏的人才,也没有一个被错误举荐的。而如今是什么情况呢?现在的用人权全部归吏部所有,用一个人的见识要遍察天下之人。刘毅曾说过:‘凭着一个吏部尚书、两个吏部郎中,就想挖掘出天下人才,这与透过竹管看天还要求看得广阔又有什么两样!’现在,有功需要晋升的人很多,并且,羽林军军官也参与了进来。武夫们不通文墨,只会打仗,他们被提拔后,要求他们会治理国家,无疑是缘木求鱼。另外,武夫人数很多,而官职员额太少,难以做到人人有官可做。即便是一个官员名额由十人共享,现在的情况是仍然会出现无官可授的局面,更何况人人都想当一个官,怎么能不产生怨恨呢!前不久,我当面向胡太后请求,不应该让武夫们也参与到选举范围之内,对他们只宜赏赐给一定的爵位,增加他们的工资即可,但胡太后并没有同意。因此,我才指定出了这个办法,只以排队的时间先后为标准。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将刑法铸在鼎上,以解决当时遇到的社会问题,而叔向却根据传统予以讽刺,这与你用古代的做法质疑我的权益之计有什么不同呢?”
稍后,曾任洛阳县令、后为吏部郎中的薛琡上书朝廷称:“臣听说绫罗绸缎虽然分量很轻,但从来不会有人用来练习裁缝;胡琏作为宗庙的礼器,非常重要,岂能让没有力气的小孩搬运?假设吏部任用官职只看年限,不论才能高低,论资排辈,只数数人头,那只用一个小职员就可以了,却用了数名大臣,这怎么叫考核任用呢?广大百姓们的性命全部掌握在地方官一人之手,如果任命了合适的人,百姓们就能得到休养生息;如果任命了不适当的人,将为一方之害。我请求,对于地方官的任命,吏部先选择人才,对于那些学贯古今、通晓政务的人要予以委任,这些人不论排队时间的长短,当然,那些排队时间长,才能也足以担任地方官的,自当优先任用。其余没有才能的,既然过去人家年轻时为国家出过力,岂能等人家年老时弃之不顾呢?地方以及军队中的将佐、丞、尉等职的事务,与人民群众稍微远些,即使有小小不当,也没太大关系,应该按照资历依此任命这部分人担任这些官职,以回报他们付出的辛劳。”显然,薛琡的建议已经比张仲瑀的退后了一步,但其核心仍然是不能让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到地方任职,免得他们祸害百姓。薛琡的奏表报上去后,如石沉大海,胡太后没法应对,只好装聋作哑,不予理会。后来,薛琡趁一次觐见之机,再次建议说:“如今,四方刚刚安定,关键就在于让百姓休养生息。臣请求依照汉代四科取士的办法,令朝廷三公宰相们各自举荐当代的贤才,去担任地方官。并且,制订明确的规定,以防借此结党营私。”北魏朝廷将这一建议交付重臣们讨论,但也无疾而终。按:汉武帝实施的四科取士是指:“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是明晓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是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才任三辅县令。”汉代四科取士与孔门中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有一定的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