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市场价值的两种理论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按照鲁宾所倡导的第一种理论,商品的单位价值决定于生产的技术条件,单位价值(也就是商品的均衡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决定了商品的销量,这两者的乘积便是生产一种商品所需的总劳动量。鲁宾认为,这里有三个起调节作用的量,即均衡价格,与均衡价格相适应的均衡产量,以及分配到该部门的均衡劳动量,这三个量都是经验中的波动数量的中心。而按照第二种理论,商品的单位价值等于分布于一个生产部门的总劳动量除以产品总销量。这样一来,前述关系就被弄颠倒了,本应作为结果的分布于一个部门的总劳动量,现在成了分析的出发点。这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和生产力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也就是说,照这种理解,即便生产力没有变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也能发生改变。[60]
针对鲁宾的这个批评,可以提出以下回应:生产力的变化促进了资本积累内在矛盾的展开、并以后者为中介影响着社会必要劳动的确定。从第(1)式看到,资本积累的矛盾归结为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一方面,剩余价值的生产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所谓需求归根结底取决于资本家阶级的积累本身。如果资本主义生产始终以生产既定不变的使用价值为前提,将难以避免产品实现上的困难,为进一步积累设置障碍。在《资本论》开篇,马克思就生产力的变化对商品两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以下规律: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与价值量的变化成反比,与使用价值量的变化成正比。使用价值对价值的限制,归根结底来自于这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价值增殖会越来越依赖于使用价值的实现。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看作剩余价值生产及其实现的矛盾得以展开的驱动力。[61]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