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审的地方还是放到了城里,因为岑春煊奏曰码头寒风过大且在此公审会堵塞码头正常运作,奏请将公审之地移至城内。帝,允之。
武昌城内最大的空地上是人山人海,里里外外围了上千百姓。皇上要亲自审案为百姓申冤的消息传出,半个武昌的百姓都赶过来听审。皇上出京时用上全部仪仗的事,报纸上都传来了,据说那场面之恢宏无法用文字形容。如今有机会亲自一睹天颜,这种机会一辈子可能就这么一次,哪能不来?至于公审这种事,实在不稀罕。
早在前明时期,衙门审案就基本上是开放旁听,到了清朝依然沿用前明惯例,只是没有具体的开放旁听规则。审案的官员可在大堂或是内衙等不同场地审案,而场地不同,则容纳旁听的人数乃至官员审判时的穿著也都有所差别。至于审案官员本身个性,以及对自己公开审案是否有足够信心,也都影响各地衙门的旁听情形。那些对自己审判经验大有自信的官员,便十分喜欢在审案时开放,让许多民众旁听。但是,那种像影视剧中描写的动辄开放三、四百人旁听的审判场景,在明清两代全国各地法庭上恐怕并不多见。其主要原因到不是当地官员对旁听人员进行了限制,而是实在没有能容纳这么多人旁听的场所。一些自身标榜公正的官员,其实希望自己审案时旁听的百姓越多越好。因为这样更容易有个好名声,今后升迁也会容易些。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