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白周丽云(教授)
夏季卷稿件选刊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敝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对李白这首诗我们总爱把它和崔颢的并提。据传李白游黄鹤楼,见崔诗,感叹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无作而去。后来他的便是模拟崔诗而作。诗家评论说,并佳,崔诗思家,李诗忧国,后者意旨更为深远。当我们把李白这首诗中的各种意象综合还原之后,觉得李诗在形式上和崔诗甚为相似,内容上却和陈子昂的更为接近。二者都因登高伤怀,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时空意识。
诗的前四句写人寿之短促。诗人登上凤凰山,传说中的凤凰已无影无踪,空留一座凤凰台。六朝的繁华一去不复返,唯有那长江之水默默地向东流去。历史上那些皇宫佳丽、朝廷权贵哪里去了呢?只见那一条条荒凉的古道和一座座寂寞的坟堆,仿佛诉说着人生的秘密。历史的陈迹徒然勾起诗人无限的愁思。唉,原来那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人生在世的荣辱寿夭,都不过是历史长河泛起的转瞬即逝的浪花。历史不曾停步,人事变动不居,只有那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诗的后四句写事业之艰难。诗人以山水为起点,把视线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山势与天相接,江水浩淼无垠,映衬着仕途失意的诗人的孤独。是啊,个人的存在,在悠远广袤的时空中本是多么短暂、多么渺小。在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们看来,珍惜生命的最好方式不是抓紧挥霍,及时行乐,而是建万世之功业,扬千秋之美名,这才是对时空的超越,对生命的延续。“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魏晋时代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的盛唐时尚。现实又是多么黑暗、多么无情!朝廷奸臣当道,多少德才兼备的志士被排斥在外,远离政治中心,偏居一隅。此时的李白被奸相李林甫排挤出京满腔悲愤便化为一声长叹:“总为浮云能敝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仿佛诗人仰面苍天,悲愤陈词。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