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姊妹篇:
尽管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进行过长时间的讲学,但讲学并不是他人生的最终目标,他人生的最主要的和最终的目标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与主张,使君王实行仁政。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想让诸侯王们实行仁政,实现孟子的政治理想与主张,他就必须对诸侯王进行游说。就孟子个人的实际情况而言,他一生的重要时光基本上都是在游说诸侯的旅途上度过的,而这也是其成名的一种重要条件与方式,也是其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条件与方式。
1.从游梁惠王
孟子在鲁国学有所成之后,回到家乡邹国,授徒讲学,由于当时的邹国经济文化都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教育非常落后,因此对于孟子这位从文化大国鲁国游学归来的人来讲,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因此孟子回来之后,门厅是颇为鼎盛的。但几年之后,孟子却突然觉得长期这样下去其实并没有多大价值,因为当时的邹国只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而且还是鲁国的附属国,即便是国内的教育发展起来,经济文化发达了,也仍然无法获得duli,仍然只能作为其他大国的附属,自己将来的出路仍然不会有多大改观。
而在当时诸侯纷争的情况下,孟子要想寻找比较好的出路,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必须走出狭小的邹国,前往当时的几个大国寻求发展。孟子经过长时间的考虑研究之后,最终决定前往盛极一时的魏国去。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的势力原本比较弱小,不仅无法与当时西方的秦国、东方的齐国、鲁国和南方的楚国相比,而且在三晋之中也是最弱小的国家。但魏国的君臣为了改变势力弱小的状况,为了能够在当时的诸侯纷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魏文侯的时候任用著名的改革家和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为相,实行政治、军事、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全面改革,使得魏国的势力迅速发展壮大,不仅压倒了其兄弟国家韩国和赵国,而且也超越了东方的齐国和鲁国,成为当时诸侯强国。而孟子生活的时代离李悝变法的时间并不远,当时的魏国势力非常强大,因此孟子便首先决定前往魏国去谋求发展。就孟子一生的具体游历情况来看,他曾前后两次前往魏国游说,并且与魏国君主魏惠王交往非常密切,这一点在中这两篇标题中的“梁惠王”就是魏惠王,以之作为标题,并且置于首篇,足可以看出梁惠王其人在孟子的游历中,在孟子的一生中的地位之高。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