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凤翔任职已有两年多,而这时的朝廷也发生了巨变:一向对苏轼器重有加的仁宗,于嘉祐八年(公元1603年)三月二十九驾崩,终年五十四岁。去世前仁宗把大臣们叫到床前,郑重地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们,并单独把范镇留下,授予他一把令剑,留下遗诏,嘱咐范镇在新皇政权有变时可相机行事,并把苏轼作为为子孙选定的太平宰相托付给范镇。
四月初一,三十三岁的新皇帝赵曙的登基大典在崇政殿举行,到处张灯结彩,一片吉祥之气;百官朝贺,分外庄重。是为大宋第五代皇帝宋英宗,改年号治平。
此时,西夏军队大举进犯秦凤路,连克庆州、延安、渭州,严重威胁到凤翔。朝廷下旨:“着秦凤路诸州府三丁抽一,刺义勇,备钱粮,以资拱卫……”
刺义勇乃宋代兵制,类似后世的抓壮丁,并在所抓军士的脸上刺字为记,字迹随人终生不灭。试想谁愿意被刺义勇?故而能跑的人都跑了,陈希亮只得亲率众军士在凤翔城乡刺义勇,军士见到男子就抓,致使街市村庄乌烟瘴气,鸡飞狗跳。苏轼深知此弊,但也万分无奈。
这日,苏轼带巢谷上衙。来到府衙前,看到一些军士看管着用绳子串绑在一起的义勇,如同看管犯人。苏轼无奈地叹了口气,对迎上前的王彭问道:“王监军,刺了多少人了?”王彭回道:“按凤翔府在册人口十五万计算,男子就有七万,按数应刺两万多人;但一家或四男,或二男,有二男者不刺,有四男者也刺一人,再除去已应募禁军、厢军和杂役的,如此算下来,也要刺一万余人。可如今只刺了不到两百人。”苏轼忙问为何。王彭叹了口气,回道:“苏签判,这一旦被刺了义勇,不仅要自备刀枪,还要自备粮食战马。若是真上了战场,义勇军一触即溃,非死即伤。大人您想想,哪有人愿当这义勇啊!”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