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说理是古人惯常使用的一种论辩是非的表达方式。“寓言”这个词当是“寄寓之言”,出自《庄子·寓言》;寓言说理则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潜含着说理论辩的故事。在形式上,寓言说理故事的语言结构一般都很短小,但充满智慧哲理。在表达方式上讲,寓言说理一般都可视为暗喻,按照事理的同一性,借此喻彼,或借小喻大,或借远喻近,将深奥的道理通过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
寓言说理故事的基础是类推论证,是根据寓言所表达的事理,不显山、不露水地来说明、喻证与其具有同一性的某一事理。应该说,寓言说理曾是先秦诸子惯用的一种论辩方法,如孔子的“苛政猛于虎”;墨子以“楚王好细腰”说明“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孟子以“月攘一鸡”说明如果是好事就应该马上做;以“杯水车薪”类推喻证小仁德不可能胜过不仁德;以“揠苗助长”类推喻证“浩然之气”的培养也应该顺应规律;以“五十步笑百步”类推喻证梁惠王为政的“尽心”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等。但最早并自觉而有意识地运用寓言说理来论证自己思想的应该说是庄子。据统计,《庄子》一书中有100多个寓言故事,如以“鲲鹏之变”,说明大小、贵贱的相对性和绝对的自由主义,但庄子对这种思想并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通过虚构的鱼鸟虫兽的活动、变化,自然事物的关系,比物连类,融会贯通,把自己的思想形象化地表达了出来。又如以“庖丁解牛”讲述养生的道理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困扰,养生的关键在于“缘督以为经”;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事事应该“无为”;以“混沌之死”说明一切事情都要“顺乎自然,清净无为”。以后的韩非更是通过对历史事例和各种故事的分析继而类推现世,成为一个运用寓言说理论证世事的好手,《韩非子》一书中即保存有大量生动的寓言说理故事。其中,较为著名且如今常被人们引用的有:喻证由于存在偏见,同样的事情可以做出完全不同判断的“亡财疑邻”;喻证如掌握了真理,就要勇于牺牲、始终坚持的“和氏之璧”;喻证大的坏事是从小的坏事发展而来,对处于萌芽状态的坏事,千万不可掉以轻心的“纣为象箸”;喻证舍近求远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远水不救近火”;喻证贪图小利,牺牲邻邦,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自取灭亡的“唇亡齿寒”;喻证任何一种事物,破坏容易建设难的“树难去易”;喻证谎言重复多次往往会被人误认为是真理的“三人成虎”;讽刺那些并无真才实学却又专事招摇撞骗之人的“滥竽充数”;喻证不能主次颠倒,也不能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买椟还珠”;讽刺那些迷信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之人的“郑人买履”;喻证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的“守株待兔”;等等。其中最为彪炳史册的还是喻证人们在论证一个道理或说明一个事物时,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的“矛盾之说”。可以说,古代思想家们那些富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寓言说理故事,已经积淀为一个个成语,融化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里,并且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