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概只有波兰的导演,才会在二战里记录一位钢琴家的命运。大概是因为,波兰是肖邦的故土。1939年,波兰再次沦陷,整个城市变成一场废墟,人们的恐惧与绝望在炮火中寂静无声,200年前的一幕重现。华沙起义失败,当时远在他乡的肖邦,在钢琴上一顿狂奏发泄,在日记里写下“为什么我不是一名鼓手”,他没法回家乡战斗,只能把钢琴当作战鼓,写下一首又一首铿锵而哀伤的波兰舞曲,甚至人们把他那些温柔的夜曲也都当作战曲。肖邦在波兰,相当于一位民族英雄。
但我觉得《钢琴家》讲的并不是战争。导演波兰斯基借天灾人祸向音乐表达感激与致敬。在苦难绝望中,人们是如何活下去的?是为了所爱的人。如果爱人、亲人和家园都失去了,那是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见莫扎特的音乐了。也许很多人,是为了热爱的音乐、为了心中的信念而活下来。那些音乐和信念,都是生的希望。钢琴家躲藏在一幢破旧的别墅里,不远处就是一架钢琴,但他不能发出声响。直到有一天,德军战败即将撤退的时候,一位军官发现了他。
“你在这里做什么?你是做什么的?”
“钢琴家。”
于是军官领他到钢琴边,请他弹奏。
一开始弹得有些犹豫,记忆随音乐恢复,逐渐流畅,直到音流在澎湃激昂中结束,他才想起来,整首《g小调第一叙事曲》,每一个音符和琴键都了然在心,不必去回忆,音乐自己流淌了出来,好像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此时忽然明白,这些少年时开始练习的曲子,此刻终于真的属于他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