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4-02 10:00:00
308
11一拖再拖
公元274年7月,晋武帝的最爱,杨皇后去世,晋武帝很伤心。可几日以后,他的伤心便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却是无比的振奋。
因为就在这个月,吴国的顶梁柱,最后的战神陆抗病情急剧加重,不几日的时间便口不能言,脚不能走。
他料想时日无多,便在临死前上奏于孙皓道:“陛下,西陵是国家的屏障,地势既处于上游(对吴而言是上游,对晋而言是下游),又与敌人的领土接壤,如果敌人顺流而下,那么就如同星驰电掣一般。到那时,主力军团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前来营救就危险了。这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关键,不是小小的祸患。我的父亲(陆逊)从前在西部边境时曾经上言朝廷:‘西陵是国家的西大门,虽然容易防御,但也容易丧失(说容易防御是因为地理易守难攻,说容易丧失是因为对敌国地处下游,敌人很快便能杀到,容易被打一个措手不及)。假如守不住的话,那就不是失去一个郡那么简单的了,估计连荆州也保不住。因此,如果西陵有了忧患,就要竭尽国家的力量去争夺它。’臣过去曾经请求在西陵驻守三万精锐,但却没能被批准。可自从步阐事件以后,我方兵力越发减少。现在我统帅着千里方圆之地,对外要抵御强大的敌人,对内又要安抚各蛮族,可手中的士兵呢?上上下下连预备兵都算上也不过几万而已,并且这些士兵已经疲惫,士气很低,根本无法应对突发而来的状况。我认为,诸王年幼,不用给他们配备如此多的兵马,可以省去一部分来防止敌人对西陵方向进行攻击。另外,现在宫中宦官太多,有很多宦官一天天根本没有事情做,陛下可以让他们前来战场,再用牢狱之中的罪人也奔赴西部战线。如此,西部战线的部队就能达到八万,还能节省宫中的开销,这样就万无一失,我就算是死也能瞑目了。可如果不这样做,西部局势就危险了,还请陛下能够恩准。”
陆抗所说皆为肺腑之言,可孙皓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就这样,陆抗没能等来孙皓的批准便离开了人世,而继承陆抗军队的分别是陆晏、陆景、陆玄、陆机和陆云(皆陆抗之子)。
可他们只善于文章诗赋,对于行军打仗并没有继承父亲和爷爷的基因。
所以,从此刻开始,吴国的灭亡进入了倒计时的状态。
8月,晋朝重新颁布守丧三年之法。
公元275年正月,秃发树机能的势力已经由凉州金城郡更向西北发展,意图将整个西北异族皆归于自己麾下,进而掀起血腥旋风,彻底推翻晋朝的统治。
晋武帝因此寝食难安但却不能治。
同月,吴国中书令,三朝元老贺邵被孙皓活活折磨致死,使得满朝悲愤却无人敢于言语。
原因:贺邵劝孙皓“改邪归正”孙皓不听,还记恨贺邵,所以就找个借口将其残杀了。
6月,鲜卑拓跋部大人拓跋力微遣其子拓跋沙漠汗往洛阳上供,意图进一步深化和晋朝之间的关系,如此,便能在本来就强大的基础上更加强大。
晋武帝本来没想那么多,毕竟现在西北秃发树机能猖狂无敌,能少一个敌人就是一个敌人。
可卫瓘却不这样想。
他认为,一头冲人乱吼的狗不必惧怕,因为他会让人有所防备,而这人一旦有了防备,那狗无论多么厉害都伤不到人了。只有那种成天在你面前点头哈腰的猛犬才最为可怕。因为你不知道这猛犬的危险,还总是给他喂好吃的,让他更加强壮。等有一天,这头猛犬突然发疯,你就是想制止也制止不了了,他会一口将你的脖子咬断,让你直接丧命。
在卫瓘眼里,拓跋部便是这种极为危险的猛犬。
所以,他建议晋武帝将拓跋沙漠汗暂时留在洛阳,然后由他在边境通过大量的金钱来离间拓跋力微、拓跋沙漠汗以及拓跋各部之间的关系。
晋武帝对于卫瓘的才能是相当肯定的,所以只看了一眼奏书便大印一挥,同意了。
公元276年正月,司空、尚书令、侍中贾充在朝廷已进一步做大,不但朝中大部官员为其马首是瞻,甚至自己的儿子都成了皇帝姑爷。
晋武帝怕百年之后儿子制不住贾充,乃将其兵权全部收回,但地位依然不变。
7月,随着吴主孙皓越发狂暴奢靡,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在吴国境内造反,很多地方太守感觉吴国早晚要完蛋,便开始投降晋朝。
同月,孙皓各种血腥平叛,各种杀功臣,各种迷信(字数太多,略略略)。
8月,晋武帝任命何曾为太傅,陈骞为大司马,贾充为太尉(没有兵权的太尉),齐王司马攸为司空。
10月,晋武帝用汝阴王司马骏为征西大将军,羊祜为征南大将军,并允许二人设立幕府,征兆属员,且享受仪同三司待遇。
同月,征南大将军羊祜上表晋武帝,声称此时正是一举灭掉吴国的最佳时机,绝不可错过(一千多字,略)。
晋武帝对此提议甚为赞同,便召开廷议商讨。
当时,大多数朝臣都不建议晋武帝现在对吴国发动总攻,其原因无外乎西北的定时丨炸丨弹秃发树机能,晋武帝甚感有理,因此没有第一时间答复羊祜。
羊祜知道晋武帝的顾忌,于是再上言道:“平定了吴国就相当于平定了天下,平定了天下就相当于我们再无后顾之忧。而到了那个时候,周边胡人哪里还敢再与我们晋朝对抗?所以,现在唯有以最快的速度平定吴国才是王道。人这一生,不能两全其美的事情十之八九,所以凡事都有危险,凡事都需要果断去博,去拼,怎能尽想那两全其美之事呢?”
看着羊祜这封奏折,晋武帝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更倾向于闪电伐吴。
可当时,因为秃发树机能给晋朝造成的压力实在太大,所以整个晋朝廷,除了羊祜、杜预、张华和晋武帝以外,便再无人赞成此时伐吴。
因此,伐吴之事还是被拖了下来。
本节参《晋书》《资治通鉴》《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