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4-03 09:26:38
309
12.决定伐吴
公元277年正月,东夷二十余国先后到洛阳献上了本国的贡品并朝拜晋武帝,宣誓从此以晋朝马首是瞻,可晋武帝现在要的并不是别人的朝拜,而是秃发树机能赶紧灭亡。
怒了,晋武帝现在是真的怒了,就因为这个秃发树机能,使得自己无法完成统一天下的大愿,就是因为秃发树机能,使得自己一天天茶不思饭不想,秃发树机能秃发树机能!谁能现在弄死秃发树机能这王8羔子,他便是晋武帝的恩人!
基于此,朝中一不知名的官员向晋武帝推荐一人,一原本在曹魏,后投孙吴,后又投魏、晋的三国末期第一猛将—文鸯。
文鸯跟随其父文钦有过多次叛变的记录,晋武帝认为这种人骨子里便流淌着反复之血,所以不愿重用。但现在局势就是这样,只要能尽快平定秃发树机能,不要说是文鸯这种晋武帝自认为反复的将领,哪怕就是曹操重新从土里爬出来他也得用!
因此,晋武帝命文鸯为帅,准备主动出击,攻击秃发树机能。
公元277年3月,各部已准备就绪,文鸯遂率凉、秦、雍三州之兵前往征伐秃发树机能。
文鸯,三国末期第一猛将,不仅武力超群,统兵作战的水平也相当高超。更重要的是,其麾下三州之兵皆为西北精锐,战斗力可算是牛的一13。
秃发树机能,他的能力如何?能把晋武帝打得茶不思饭不想,相信我也不用多做介绍了。而其聚集整个西北的异族,其战斗力也绝对不下文鸯。不用说,这场战役铁定是火星撞地球,神仙打架!
但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史书却没有记载这场战役的丝毫过程,只说文鸯大胜,且降胡二十万口。其他至于损失多少,杀敌多少则无一字记载。
本次大胜,虽然使秃发树机能的实力大减,但却没有将其生擒,也无力继续向北追击,晋武帝还怕文鸯再起什么花花肠子,便只能命其班师回朝。
7月,晋武帝令所有在京诸侯王即刻奔赴封地,并颁布封地驻兵三等制。分别为一等国(大国)编制五千人,二等国编制三千人,三等国编制一千五百人。
12月,卫瓘分裂行动已经完毕,又见拓跋力微病重,便上书晋武帝,声称已经可以将拓跋沙漠汗放回去了。
晋武帝没有多说,当即便“释放”了拓跋沙漠汗。
可以回家了,拓跋沙漠汗当然高兴,可还没等拓跋沙漠汗回到拓跋部,拓跋部的那些首领们便纷纷找到拓跋力微,并向其献拓跋沙漠汗之谗言。
拓跋力微如今已经104岁了,开始神志不清,竟然真的听信了谗言,将文武双全的拓跋沙漠汗杀死了。
可一段时间以后,拓跋力微回光返照,大脑格外清醒,当即悔恨自己之前的行为,时常痛哭过后大发雷霆。
之前献谗言的那些首领们见此无不吓得神魂乱颤,生怕拓跋力微会拿他们治罪。
而就在这最为敏感的时期,收了卫瓘贿赂的乌桓王库贤突然找到了拓跋部的各个部落首领,并对他们道:“你们大概还不知道吧,大人恨你们之前献谗言杀了他的长子,现在磨刀霍霍的要将你们的长子全都杀死呢!这还不算,据说,在让你们尝过丧子之痛以后还要将你们都弄死,你们不赶紧想办法,难道还等着大人请你们吃饭吗?!”
那些部落首领们一听这话,一个个无不吓得惊慌失措。
结果第二天,便有部落的首领带着自己的部落远逃他乡,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严重,只几日时间便走了N多部落。
眼见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天下在瞬时之间分崩离析,拓跋力微一股劲儿没上来,嘎嘣,死了!
由是,由弱转强的拓跋种部再次衰弱了下去。
那么他们还有机会由弱转强甚至成为超级强国吗?我们《两晋南北朝》再说。
同月,就在秃发树机能大败,鲜卑拓跋种部衰弱以后,西北杂胡、鲜卑及五溪蛮皆遣使往洛阳内附,使得晋朝的权威更加巩固。
公元278年6月,征南大将军羊祜病重,上书请求能够进入洛阳和晋武帝一叙。
晋武帝允许。
到了洛阳以后,羊祜已经病得无法行走,晋武帝便允许他乘坐车子上殿并不用行礼。
做了简单的礼拜动作以后,羊祜便单刀直入:“陛下,孙皓凶暴残酷已经到达了极点,早晚为人所杀。如果我们现在行动,可以不战而胜,可如果再拖延下去,恐怕孙皓马上就会死亡。到时候,吴人如果立一名贤惠的君主,那么我们哪怕有百万之众,怕是也无法窥伺长江了,还请陛下速速决定。”
话毕,晋武帝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在决定是否攻击吴国的时候,他脑子里出现了秃发树机能的身影,但他同时也知道,这真的是攻击吴国最好的机会了。
于是,在经过漫长的思考以后,晋武帝还是决定不管秃发树机能,直接对吴国发动总攻。
于是,晋武帝道:“既然羊公如此说,那朕灭吴便是!可~~~,不知羊公能否带病指挥全军呢?”
羊祜摇了摇头道:“攻取吴国不一定非要我去,我也不敢居于名利之间,陛下自行选择便可。不过这都不是重要的,就现在的吴国,您不管派谁去都是能战胜的。重要的是,攻取吴国以后,一定要派遣贤德且能力出众的人管理,如此方可彻底安定天下。”
就这样,晋武帝终于决定攻击东吴,并开始在南部边界大量集结士兵。
(注:羊祜死于本年11月,死后杜预代其职权)
可就在晋武帝终于要对吴国发动灭国之战时,那让晋武帝恨得咬牙切齿的秃发树机能又开始上蹿下跳了。
本节参《晋书》《资治通鉴》《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