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4-05 14:08:36
311
终 灭吴
公元279年11月,晋武帝起六路大军全面灭吴,其任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统一指挥六路大军行进。
至于六路大军编制,则如下所述:
第一路统帅为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作战意图为出涂中攻堂邑进而兵压建业。
第二路统帅为安东将军王浑,作战意图为出合肥后分三路攻濡须、高望、皖城、寻阳及牛渚,断建业之左翼后兵压建业。
第三路统帅为建威将军王戎,作战意图为出江夏攻邾及蕲春,大会师后兵压建业。
第四路统帅为平南将军胡奋,作战意图为出江夏攻夏口、武昌,大会师后兵压建业。
第五路统帅为镇南大将军杜预,作战意图为出襄阳攻江陵,攻下江陵后往夏口奔建业。
第六路统帅为龙骧将军王濬,作战意图乃率军从蜀地出发向东攻伐,拿下建平以后受杜预节度一路向东。
以上,便是本次攻伐的总作战大纲。
纵观晋国此次灭吴行动,可谓空前的,超大面积的,真正做到了从东到西,“铺天盖地”的军事行动。
那么晋武帝能够成功灭吴,完成以统一天下的终极抱负吗?
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摧枯拉朽”。
首先,江北方面:
公元280年正月,琅邪王司马伷率徐州军数万自下邳南走涂中(安徽滁县),至涂中后,司马伷立即遣其相刘弘率军逼江,死死牵制住东部吴军,让其无法相互救援。
江西方面:
同月,安东将军王浑率扬州军十余万自寿春分向横江(安徽和县西南渡口处—王浑主力指向于此)、寻阳(湖北东部黄梅以北)进击。
25日,扬州军占据高望城(江苏江浦西南),歼吴将李纯、俞恭,斩获甚多。
同日,另一方面扬州军亦攻破寻阳、濑乡,擒吴将孔忠、周兴等五将。
于是,江西方面之诸多吴将皆惧而降晋。
2月,吴主孙皓江西方面危机,乃遣其丞相张悌督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吴军三万渡江迎战。
当张悌之吴军到达牛渚(安徽当涂西北20里,一名采石)之时,沈莹向张悌建议道:“晋军在蜀地训练水军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我军上游部队素来对蜀地没有戒备,名将又都已经过世,现在的地方将领不过是一群年少气盛的新人,如此,我恐怕地方抵挡不住从蜀地而来的晋军。因此,我们应该集中力量以逸待劳,以充沛的精力等待敌军完成会师以后用牛渚之险以防反之法打败敌人!如此,长江以北的地区就太平了。可如果现在渡江与晋军大战,胜利了只不过解一时之险,失败了就全完了。”
沈莹的办法是消极的,但现在的晋军已经占据了天时、人和,如果吴军连地利都抛弃的话,那么真就没有半点儿胜利的希望了。
所以,沈莹这个办法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了吧。
可张悌却悲切的道:“现在来看,吴国的灭亡已是必然,这不管是聪明人还是愚笨人都能看得出来,只不过时间早晚罢了。而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哪怕要死也要光荣的战死在沙场上,而不是被人生擒,憋憋屈屈的死!如果任由晋军会师到牛渚,我恐怕军队恐慌,不能再整肃起来。不如趁敌人还没有完成会师,渡江和其决一死战!如果最后真的败亡,那就是为了国家而死,也不会有什么遗憾,还会在史书上留下厚重的一笔!假如能够取胜,那么敌军势必溃逃,我军声势便会倍增,然后乘胜向南进军,在半路上迎击敌人。如此,不愁敌人不破!可如果依了你的计策,恐怕士兵到时便会四散奔逃,到时候我们只能眼看着等死,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耻辱吗?”
话都已经说到了这个份儿上,沈莹还有什么可说的?得,那就干吧!
3月,张悌率全军渡河而进,意图寻得王浑之主力决战。
当时,王浑主力前军(约七千人)刚刚到达杨荷(安徽和县东南二十里杨荷桥),即遭遇张悌吴军。
张悌见此,立即率大军对晋军合围,意图围而歼之。
王浑前军统帅张乔认为主力军未到,自己的七千人马必定不是吴军的对手,乃遣使往张悌处请降。
诸葛靓见晋军此举料定其为诈降,所以急谏张悌将此七千晋军全部屠杀,不可收容至军中。
可张悌却道:“强敌就在眼前,这时候能增加一点兵力便是一点,况且杀降不祥,我怎能做出如此事情?不如就让这些人充当我们的后军,如此还能为我们壮大声势。”
一听这话,诸葛靓大惊,当即劝道:“这万万不可!张乔之所以向我们投降,其主要原因还是晋军主力未到,一旦王浑主力前来,张乔必定临阵倒戈,到那时,我军便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还请丞相您三思!”
诸葛靓说得很是有理,可张悌就是一个门外汉,外加一心求死,所以哪怕诸葛靓再三劝说,他也是一个字都听不下去了。
就这样,张悌带着这七千定时丨炸丨弹便直奔王浑而去。
次日,吴军越杨荷而进至版桥(距离杨荷不远),正好遭遇了王浑主力两部人马(司马孙畴之军及扬州刺史周浚之军)。张悌二话不说,挥军便直冲二部阵营。可不管是孙畴还是周浚,他们都是久经战阵的合格统帅,见吴军冲来后并没有慌张,而是镇定布防守大阵以磨吴军锐气。
果然,随着吴军三冲晋军而不动,吴军开始疲惫,士气也逐渐降低,张悌见此,便令大军向回而撤。
可就在吴军回头之际,孙畴和周浚却擂响了总攻战鼓,晋军见此立即对撤退的吴军发动猛烈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