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吴军已经疲惫不堪士气低迷,所以一触即溃,将帅禁之不能止。
而就在这要了命的关头,张乔亦率本部“降军”突然反戈而上,使得吴军败上加败。
至此,吴三万精锐全军覆没(死七千八,俘近万,其余皆逃往乡里,从此不再为吴卖命),张悌、沈莹亦死于乱军之中。
此消息很快便传到四方,整个吴国因此大震。王浑遂引军而进临大江,以待第六路统帅王濬。
武昌江夏方面:
公元280年正月,晋第三路统帅王戎自项城越大别山南进,以攻吴国武昌、江夏二郡的江北诸地。
结果,未等王戎开打,这些地方就全都投降了晋军,所以王戎得以在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隔江而面武昌。
江陵方面:
公元280年正月,晋军第五路统帅杜预率荆州之军直攻江陵,可江陵太守伍延拼死反抗,使得杜预未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攻破江陵。
2月1日,晋第六路统帅王濬已攻破丹阳(秭归东),杜预见此,乃遣参军樊显、尹林、邓圭及襄阳太守周奇率军循江西北,以策应王濬之军。
5日,王濬在杜预的策应下连克荆门、夷道两大险要之地。吴都督孙歆见此,乃自大本营乐乡(湖北松滋东)率军迎击王濬。
而杜预呢?他见缝插针,见孙歆已远离乐乡,乃遣牙门将周旨、管定、伍巢等将率八百特种兵趁夜渡江袭击了乐乡。
同时,杜预料定孙歆必败,于是命周旨在去乐乡以后率军埋伏在乐乡之外的小道以袭孙歆。
再看孙歆方面,因为孙歆根本没想到杜预的行动会如此之快,所以在乐乡没有半分防备,大本营就这样被杜预轻轻松松的吃掉。
王濬见此,乃率军急攻孙歆。孙歆因为大本营被晋军吃掉,所以军无战心,士气很低,因此交战没多一会儿便被王濬所败。
孙歆无奈,只能率残军急往乐乡,意图夺回乐乡以后以防反之法对付王濬。
可就在孙歆路过那“乡间小道”之时,周旨之伏兵突然杀出,孙歆军士气低迷、全无防备,又因为不知伏兵有多少,所以一触即溃。
8日,在全歼孙歆所部吴军以后,王濬继续向东进军,并于长江中大破吴水军,斩杀水军都督陆景。
至此,江陵一带已再无阻挡王濬之军。王濬遂引军和杜预一起围攻江陵。
时江陵之兵本就处于弱势,又见周围吴军皆为晋军所灭,因此士气衰弱,遂为晋军所破。
而在江陵被攻陷的同时,晋军第四路统帅胡奋又破公丨安丨,所以杜预率主力安定襄阳地区,另命王濬率本部兵马前往攻武昌。
时武昌、江夏太守正与第三路晋军对峙,闻襄阳被吃掉,一个个惊得不行,遂有投降之念。
而就在这时,王濬又率水路八万大军(王濬本无八万人,得杜预部分兵力以后增至八万)急奔武昌。
见此,武昌、江夏太守皆知吴国必灭,再无生还可能,遂献城投降于王濬。
兵不血刃得此二城以后,王濬并没有半点儿停留,而是不等大军会师便率八万大军往建业疾驰而去(抢功)。
当王濬之军到达三山(南京西南五十里)之时,吴主孙皓大惊,遂遣游击将军张象率万人前往阻击,可孙皓太不得人心,再加上现在吴国败局已定,吴人相信,哪怕是孙策再生也挽救不了此等败局。所以与其光荣的死去,还不如憋憋屈屈的活着。
于是,张象直接带着一万多名士兵投降了王濬,王濬之第六路晋军至此已增至九万。
据史料所载,这时候的六路军兵甲满江,旌旗烛天,威势甚盛,吴人大惧。
当然了,吴主孙皓更是畏惧,于是紧急招来将军陶濬,询问他有什么办法能够打退王濬的军队。
陶濬思考了一会和孙皓道:“王濬虽然兵强马壮,但其船只大部都是由蜀地带出来的小船,在江面上并没有优势。而我建业多为大型战船,足以在江面上将敌军消灭。所以,臣请陛下将剩下的两万士兵全都交给臣,让臣率领着两万士兵乘坐大型战船消灭王濬。”
事已至此,好像除了相信陶濬的话再没有别的出路。
因此,孙皓将建业最后仅剩下的两万士兵交给了陶濬,并允许陶濬带着大型船只阻击王濬。
可就像张悌之前说的那样,吴国的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这不管是聪明人还是愚人都能看出来,所以最后那两万多吴兵不想白白送死,便在当天夜晚带着家人逃走了,甚至没有一个人愿意继续为孙皓卖命。
由是,建业再无军队,孙皓真真儿的成为了光杆司令一枚。
时王浑、司马伷及王濬都已经逼近了建业,孙皓见再无胜利可能,便只能同时遣使往三人处宣布投降。
15日,收到投降信件的王濬为了争夺功劳,率军队拼了命的往建业疾奔。王浑见此,赶紧遣使往王濬处,希望王濬能等待自己,和自己共同进入建业。
可这等天大的功劳怎么可能便宜了他人?
因此,王濬没去等待王浑,而是继续率军往建业方向飞奔。
公元280年3月,王濬率9万大军进入石头,吴主孙皓带领群臣,携带棺材、户籍,反绑着双手至王濬军营前投降。
至此,吴国灭亡,共4帝59年,晋国统一天下,得吴4州、郡42、县313、户52.3万、口230万、吏3.2万、兵23万、米280万斛、战船5000、后宫佳丽5000,终于结束了90余年的战乱纷争。
时,全国人口只剩下一千六百多万,不及东汉桓帝时的一半,但不管怎么说,战争终于结束了。那么等待着全国人民的将会是幸福的未来吗?
呵呵,我只能说,真正的大暗黑时代,即将来临!
本节参《晋书》《资治通鉴》《三国志》《襄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