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不会无缘无故召见太守,他一定是想逼你一起造反。”
冯宝听得一头雾水“你是怎么知道的?”
“之前朝廷征召他北上援救,但他却宣称自己有病去不了,并且还躲在家里铸造兵器,广招人马。你要是去了,他必定会扣押你做人质。不如暂且不去,看一下形势再说。”
以静制动。
果然不出洗夫人所料,没过几天李迁仕就反了。
李迁仕派出一员猛将带兵前往灨石(今江西赣州市),任务是攻打沿线城池。洗夫人看出了他的破绽,将行动计划告知冯宝之后,便带领一千多人徒步担着沉甸甸的“礼物”出发了。
同时冯宝派人骑快马赶往了李刺史军营,这是要跟领导提前知会一声:
“现在兵荒马乱的我也不敢出去,只好让妻子代劳,给您带去点薄礼,表达卑职的歉意。”
李刺史一听是妇人过来送礼,那哪能跟你客气,有多少收多少,来者不拒。
只能说李刺史太孤陋寡闻,现在不认识洗夫人不要紧,保证以后你会记一辈子(其实也没多长)。
洗夫人来到了军营,李刺史满脸笑容迎了上来,居然带了这么多东西,真是辛苦你们了!
这有啥辛苦的?说着,洗夫人弯下腰,准备给李刺史看一下礼物。
在这一瞬间之前,军营里完全是一片祥和的景象,当时洗夫人的手指离担子只有零点零一寸,李刺史的目光紧盯着她的手指,脸上爬满了两个字—兴奋。
突然。
背景变成了灰色。
紧接着又被人泼上了红色。
洗夫人与手下的将士几乎同时抽出了兵器,李刺史撒腿就跑,营中的将士死的死伤的伤,折损大半。洗夫人秉着送礼送到手的精神,一直追着李刺史屁股打,一点儿都不跟李刺史客气。
此时李刺史的手下驻扎在宁都(赣州宁都县),他们没能拿下灨石—因为那儿是陈霸先的底盘儿,所以李刺史直接奔向了宁都,总算是安全了!
洗夫人在灨石碰到了陈霸先,两军相会,相聊甚欢,陈霸先提议洗夫人可以先回去守护高州和罗州,以防生变,李迁仕已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大可放心。
尽管两人聊的时间不长,但洗夫人已经对陈霸先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回去之后,她跟冯宝说了这样一句话:“陈都督深得民心,我观此人必定能平定叛乱,你应该倾囊资助。”
难得的是冯宝没有大男子主义,妻子提的建议能够全部采纳,不久便派人给陈霸先送去了大量物资。
之后发生的事正如洗夫人所料,陈霸先杀李迁仕、灭侯景,又让梁敬帝萧方智禅位于己,成功开创了南朝的第四个朝代—陈(过程就不细说了,非本篇重点)。
然而,冯宝早逝,岭南大乱,洗夫人临危受命,亲率百越酋长与朝廷援军共同平定了叛乱。龙心大悦,陈霸先果断下诏册封洗夫人为中郎将—有史记载的第一位被册封军位的女将。
古时信息传播不发达,洗夫人起初只是在罗州、高州等数州人气最高,而此次平乱之后,岭南百姓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洗夫人若是想称王也不见得有多难,但是她没有这样的私欲。
开皇九年(589),隋军攻下建康活捉秦叔宝,不久杨坚便派人到岭南安抚当地百姓,结果却受到了南康守将顽强的抵抗,对方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因为在危难之际岭南百姓已共同尊奉洗夫人为“圣母”,老百姓信任她—圣母必能保境安民!
洗夫人再次临危受命,这一次她会作何选择呢?
在洗夫人看来,陈叔宝被抓未必属实,这很可能是隋人散布的谣言,在没有证实之前当然要坚决抵抗。
隋军在南康城下转了两圈,也没找到任何破绽,无从下口。
杨广接到消息,立刻让陈叔宝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这样的:
朕已经被抓了,陈国已亡,你们也不要再抵抗了,隋朝皇帝爱民如子,大可放心。
洗夫人收信之后,集结百越数千首领,宣读了陈叔宝的信,字字扎心,洗夫人哭了整整一天,最终还是接纳了隋军。
南陈灭亡。
从西晋灭亡(316)至今,历时两百七十载,各族历经无数次战斗,终于迎来了天下一统。
杨坚无疑是伟大的。
但是如果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功于杨坚,明显是不合适的。
从孝文帝迁都洛阳施行汉化政策,到宇文泰扶持元宝炬创建西魏,缓和民族矛盾、创立府兵制,宇文护拥立宇文觉建立北周,完善府兵制、稳固政权,再到宇文邕集权灭齐,他们每一个人的努力都至关重要。
杨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但这不是人们想了解的,因为人们总是喜欢给一个成功的事件找一个可以标榜的英雄,于是人们看到了耀眼的杨坚,荣誉接踵而至·
人性一直都是这样,这也是人类的致命缺点,也许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帮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
三路大军凯旋而归,杨坚在广阳门设宴大会群臣,赐物三百余万段(就是这么富有!)。几日之后,评功论赏,杨素进爵为越公,他的儿子杨玄感为仪同三司。这里提到杨玄感是因为他跟他老爹干了完全相反的事:杨素是帮大隋打天下,杨玄感是打大隋的天下。
最有趣的要数贺若弼与韩擒虎二人。
前面我们也说过,贺若弼被韩擒虎抢了头功,心里一直不爽。所以还没等杨坚开口,他就先站了出来:
臣在钟山拼死战斗,擒其骁将(萧摩诃),遂平陈国;韩擒虎仗都没怎么打(确实),怎么能跟臣比!
看来贺若弼真是忘了他老爹在他舌头上扎的那一下了。
韩擒虎也忍不住开口了:
贺若弼违反军令提前开战,逢贼就打,以至于将士死伤甚多;而臣只用五百骑兵,兵不血刃,就直取金陵,活捉陈叔宝,他怎么能跟臣比!
真是热闹。
二位将军切莫掐架,容我插两句嘴(和个稀泥儿)。
其实二位将军陈述的事实都没错,但得出的结论却有问题,因为陈述的事实都是片面的。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二位作战思路不同,贺将军分秒必争,以寡敌众,英勇作战,吸引了南陈的主力大军。而韩将军不仅求胜,还力争减少战士伤亡,只用五百骑兵就攻入了建康,的确难得。
擒拿陈叔宝,二位缺一不可,何必这么执着非要争个高下?
杨坚心里也觉得好笑,最后开口说了一句:二位将军都立了大功!同为上柱国。
对于这个结果,二人还是比较满意的。
可是,被封上柱国没多久,韩擒虎就碰上了一件奇怪的事儿。
一天,一个身患重病的人突然闯进了韩擒虎家:
“我要拜见‘王’。”
“你要见什么王?”韩擒虎身边的随从问道。
“阎罗王。”
你找打!
韩擒虎拦住了随从,算了,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我也知足了。
果然,没过几天,韩擒虎便患病去世,时年五十五。
这个版本在民间流传甚广,可见韩擒虎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并且正史也采纳了这一说法,是真是假各位自行判断。
盖棺定论,前门我们评过隋朝四大名将,把韩擒虎排在了首位,其实论作战勇猛他不及史万岁,论政治才能他也不及杨素,但这都不是重点,因为韩擒虎有一颗爱民之心。
因此他当初才只带了五百骑兵趁夜渡江攻打采石,也正是因为有着一颗爱民之心,他才能受到南陈百姓的欢迎,迅速拿下沿线城池。
将领为功名作战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员大将在功成名就的同时还能把百姓放在心中,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四将之首,韩擒虎当之无愧!
南陈的君臣在大隋受到了良好的待遇,就拿陈叔宝来说,他到长安之后,每天饮酒度日,几乎没有清醒的时候。杨坚对他赏赐甚是丰厚,并且时常邀请他到宫中参加宴会,怕他心里难受,还让他与三品大臣同列。
这待遇在亡国皇帝中也算是首屈一指了。
可是陈叔宝不知足,一天他跟身边的监护官说:“你看我经常到宫中参加宴会,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官号?”
日期:2019-06-29 09:37:43
监护官如实禀报给了杨坚。
杨坚又气又想笑:“叔宝全无心肝!”
监护官顺嘴补了一句:“叔宝总是处于醉酒状态,很少有清醒的时候。”(不汇报点实质内容,领导怎么知道你有没有认真工作?)
杨坚:“他每天喝多少?”
监护官:“与南陈子弟日饮一石!”
“一石?!看住他,让他少喝点!”
·
“算了,随他喝吧,不这样,他怎么度日呢?”杨坚也很无奈。
五年之后陈叔宝因病去世(肝癌?)。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