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6-06 19:48:57
八、沉入底部,深呼吸
钟惜的另一个重要的休闲方式是旅游。其实说旅游好像又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因为她的“游”并不同于一般旅游者的那种疲于奔命到处游走的“游”,她的“游”,是选择一个地方,到达,住下,然后,按照斯珂的说法,是“像一尾鱼一样,沉入底部,深呼吸”的“游”。
斯珂曾经说,“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我更愿意做的是,去到一个有历史有特色的城市或小镇,住下来,最好住上一个月,实在不行一周也可以,然后,在这个城市或小镇里沉下去,像水里的鱼一样,沉入底部,深呼吸,安安静静地去认识去感受去体会这个陌生地方的气息……”
斯珂的这种旅游观念后来成为钟惜旅游的“指导”。
钟惜以斯珂想象的方式,去到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然后,沉入底部,深呼吸。
到达一个城市旅游,住下之后钟惜安排的第一个项目常常是逛书店或书屋。这是爱读书的钟惜十多年来养成的一个习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她要去的第一个场所就是书店。钟惜会在书店里挑选购买一本这个城市的作家或者其他作家写的关于这个城市的书,然后找一个地方坐下来,静静地阅读,用一两个小时甚至半天的时间。
以前钟惜一般是到这个城市比较出名比较大的书店去选择这样一本书。然后从书店出来,在附近找一家咖啡屋或茶吧坐着阅读。
近些年来,好多城市都有了自己非常有特色的书屋书店。这些书屋书店往往还带有咖啡座或茶座,或者配有书吧。所以现在钟惜只需要在去到一个城市前做功课浏览资料时看到的有特色的书屋中选择一间,然后从入驻的酒店出来后她就直奔那里,在书架间浏览、驻足、挑选,在咖啡屋落座,阅读。
在她开始用眼耳鼻舌身意真切地感知一个城市一个地方之前,她喜欢先通过文字“触摸”这个城市,通过文字去感受这个城市气息。感受它的特色、温度和质地。
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阅读之后,这个城市更清晰更有质感了,也更让钟惜增添了亲近感。
因为此时此刻,她正“身在其中”。
这之后她才开始她的第二个项目,就是根据她对这个城市这个小镇做的功课设计一条步行线路。城镇旅游已经很有经验的钟惜发现,在中国的许多城市或古镇,都有它自己的中心和精华所在,在这样的“中心”之地行走,这个城市(古镇)这个地方的风貌会集中地呈现于眼前。
钟惜很喜欢这样的行走。她走得很慢,走走停停。遇到任何感兴趣的风光、店铺或街景她都会特意放慢甚至停下脚步,驻足一会儿,感受一会儿。
与其他旅游者不同的是,作为游客的钟惜很少拍照。虽然她的相机一直在与时俱进地更新换代,从装胶卷的机械相机到全自动的傻瓜相机,再到后来的数码相机,再到现在越来越方便的微单和拍照功能很强大的手机。钟惜的随身包里一直是放着这些摄影行头的,可是,她不是那种随时都把拍摄工具挂在肩头或捏在手上的街拍族,也不是到了任何地方都要贴标签地留影的那种旅行者。她知道,现在已经是一个影像泛滥的时代了。人们的思维、视觉很容易被这些方便快捷的摄影设备控制。然而相比于大多数人喜欢用镜头记录自己的旅游见闻,钟惜更喜欢用自己的眼睛。
对于旅行途中所见的“风光”,相比于镜头,钟惜更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相比于眼睛,她更相信自己的心。
常常是被一种风光一个画面触动之后,被“抓住”之后,钟惜才会想到要拿出相机,拍摄记录下让她心动的那一刻。用镜头定格打动或“击中”了她的、她不愿遗忘的某种风光某个瞬间。
所以钟惜的旅游,跟大多数人喜欢的那种贪婪地攫取、贪心地去更多景区见更多风景吃更多美食不同。钟惜也有这种贪多,她也是愿意在有限的生命里去游览更多的风光去体验更多的世间风情的,但是,她的这种体验却是在“增多”的过程中伴着筛选与保留,所以她的旅游,也是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
常常在结束了一个地方的旅游之后,钟惜的相机里只有寥寥的十几至多几十张照片。回家之后钟惜也会把这些照片再次筛选然后冲洗出来装入影集。每每翻看这些照片的时候,她就会想起她和斯珂去旅游的那个年代,那时还没有数码相机,旅行纪念照都是用胶片拍摄。因为胶片在那个年代也算是一种奢侈品,所以拍摄的时候不可能像现在的数码相机或手机那样大家毫无顾忌地哗哗哗地一张接一张不停地拍。那时拍照都是很有选择地,觉得不拍真是会遗憾时才会“拍一张做纪念”。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钟惜至今依然记得“胶片时代”拍每一张照片的原因理由,甚至,有的还能清楚地记得当初拍摄时的情景与对白。
物以稀为贵。
那样的记忆,在时过境迁之后钟惜才愈加感到那些记忆的“弥足珍贵”。她决定继续保留住那样的珍贵。所以即使在现在这样一个影像极其便捷的数码时代,钟惜也绝不滥用手中的数码设备,只有她自己明白她的这个做法并不是像有一个摄影师朋友说的“不能把手拍散了”,而是,她还依然想要保有那个影像并不发达的年代影像形成的方式——影像应该是从眼睛到大脑再到心,然后再形成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