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4-24 22:40:37
秦国抢着把孟尝君绑票案的主要责任背在自己身上,但它没有办法把所有的责任都抢过来。齐国高级官员们当中最流行的看法大概是,齐闵王至少需要背负一些次要责任,他还不能说已经推卸的一干二净。至于这个责任到底有多大,那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官员们只能回去之后,自己慢慢的想,慢慢的去琢磨。齐闵王是国君,他愿意做出解释就算是态度很谦虚,很温和了,谁能和他较真,把事情都摆在台面上,一五一十的分辨个清清楚楚呢?
所以,秦国的努力给齐闵王增加了一些政治上的发言权,齐闵王的地位有所提高,但还没有提高到足以使得他在和孟尝君的政治角力中重新占据上风,他的权力还没有大到可以下达命令制止孟尝君即将发动的战争,齐国的对外政策继续被孟尝君所掌控。对以假乱真之计产生的效果,秦国领导层感觉并不满意,到了前298年的年初,他们看到了一个令他们心生恐惧的情景,齐,韩,魏三国组成的强大联军正在朝着函谷关直扑而来,这就是函谷关之战,也被称为第二次合纵攻秦战争。
日期:2016-04-24 22:41:48
史书中并没有关于函谷关之战开始时间的确切记载,凭什么我把这个时间点定在前298年的年初呢?因为我读到的史料都说,函谷关之战从前298年到前296年,一共持续了三年。古代的数字计算往往取虚数,有些夸大,但是如果一场战争只打了两年零一两个月就被说成是三年,未免有些太过分了。按照四舍五入的惯例,我们取中间数,假定这场战争实际持续的时间不少于两年半,应该是个比较稳妥的估计。而前296年,齐国远征军还千里迢迢从函谷关回到东方的海岸边,和燕国打了另一场大规模战争--权之战,因此,把剩下的顶多不超过半年时间放在前296年更合理一些,这样推论下来,时间刚刚进入前298年之后不久,函谷关之战就爆发了。
敌人向着函谷关展开正面攻势,秦国的反应是否是在这里集中所有兵力,据险而守,准备通过英勇顽强的战斗来击退敌军的进攻呢?这是通常的做法,但是,秦国的反应令人吃惊的和通常做法相背离,在这个时候,它派遣一只军队从侧面出武关,主动进攻楚国。过于反常的事物里面往往隐藏着文章,我们可以来仔细探讨一下。
日期:2016-05-15 22:52:37
首先,秦国在四年时间里年年都在进攻楚国,总共进攻了四次,前三次它的战果分别是:前301年,它斩首3万,没有占领楚国土地;前300年,它斩首2万,占领楚国一个城池;前299年,它占领楚国8个城池,但是没有斩首记录。而前298年这一次,它占领楚国16个城池,差不多相当于此前被它占领的全部城池数目的两倍。垂沙之战中,韩魏两国瓜分了楚国南阳盆地的中部和东部地区,最近两年秦国的进攻总共占据24个城池,这24个城池应该是位于南阳盆地的西部地区,南阳盆地原本是一块完全属于楚国的地盘,现在它几乎丧失殆尽,大概只剩下汉水北岸零星几个城池还掌握在楚国手里。
而同时,前298年的攻击行动中秦国有5万人的斩首记录,相当于此前全部斩首数目之和。这一次行动的时间和上一次攻击楚国的时间,也就是前299年的那一次感觉相隔并不远,上一次行动中秦国完全没有斩首记录,而这一次它斩首5万之多。如果楚国有能力抽调出5万大军,那它为什么上一次不派这只军队去阻挡秦军呢?如果它的目的是保存实力,没过多久,秦国又来进攻,它却改变主意,把这只军队派了出去,结果什么用都没有,这只军队很快就被消灭,丢掉的城池还多了一倍,楚国的决策是否太缺乏章法了呢?所以我认为,和前301年,前300年的情况类似,这5万人当中绝大部分都不是士兵,而是平民。被秦国无辜害死的不只是一个楚怀王,还有将近十万在史书当中没有留下名字的芸芸众生。楚国广大民众显然不了解秦楚交恶的真实原因,但是,他们对秦国的刻骨仇恨完全是正当的,是合情合理的,一点都没有冤枉秦国。
日期:2016-05-15 22:54:45
前面提到过,把外界的注意力吸引到某场战争上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杀很多的人,一种是占领大片土地,前三次行动中,秦国都只分别运用了两种方式的其中一种,而这一次,秦国同时运用两种方式,双管齐下,而且两种方式都比前三次下手要凶狠的多,它下定决心,一点都不再有所保留,所以我们看到它取得的战果比前三次的总和还要超出一截。
能够取得这么突出的战果,看来,这一次秦国派出的兵力不少,而且花费的时间也不算短。既然前298年的年初函谷关方向就开战了,那么,这一次秦国进攻楚国的时间肯定和函谷关之战的时间非常之接近,完全有可能是重合的,函谷关之战开始之后它才去进攻楚国。比起三国联军,秦军的数量本来就处于明显劣势,它却很大胆的分出相当一部分兵力另作他用,自己遭到猛烈进攻的时候它还去进攻别人。
这些情况加起来说明了什么呢?它们说明,秦国急红眼了,连楚怀王都被它抓来,也没能化解正在降临到它头上的灭顶之灾。它想不出其他新鲜招数,只好把以前用过的旧招数又一次拿出来运用到极致。它想用对楚国发动的猛烈攻势来让齐国官员们再度回忆起孟尝君当初说过的秦楚钢铁同盟的话是一个多么荒谬的错误,其荒谬程度比大家以前所认为的更严重。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秦国还是把它的希望寄托在齐闵王身上,而不是它军队的战斗力上,为了通过借势策略来打击孟尝君,它真的做到了不遗全力,孟尝君遭到打击后声望下降,齐闵王的权力就可以得到相对提升。秦国仍然抱有某种侥幸心理,也许,齐闵王所差的就只是这么一点权力呢?
日期:2016-05-15 22:57:20
可惜,秦国只能又一次品尝失望的滋味。垂沙之战后孟尝君意识到秦国在实施借势策略,他当然不会傻乎乎的自己再往枪口上撞,秦楚钢铁同盟这档子事从此他是绝口不提。孟尝君对国际形势走向的判断曾经出现过重大失误,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不能把人家几年前的失误始终挂在口上,揪住不放,这是不厚道的。所以,对楚国的进攻可能使得孟尝君损失了部分权威和声望,但是损失并不大,这一招的效果远没有垂沙之战刚结束的时候那么好。
这也是秦国能够用来帮助齐闵王的最后一步棋,它已经尽力了,问题在于,它从外部采取行动,产生的效果不够直接,齐闵王自身作为国君具备的政治能量才是关键,而事实证明,齐闵王自身具备的政治能量还不够大,加上秦国的帮助后也不能压倒孟尝君,这个时候,被逼无奈的秦国不得不转变思路,开始在借势策略的范围之外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