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82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6-06-12 22:03:39

这是摆在孟尝君面前的第一个大困难。其实还有第二个大困难也在等着他想办法去克服,而这个困难知道的人不多,那就是后勤方面将会出现的困难。我们看看中国地形图,按照海拔高度中国地形大致可以划分为从西往东不断降低的三个阶梯,青藏高原是第一阶梯,秦国本土所在的关中地区位于第二阶梯上,联军的出发点则位于第三阶梯,第二阶梯比第三阶梯高一截,它们的分界线就在崤函山道一带。假设联军攻占函谷关之后不再向前推进,停在那里就不动了,在战争的紧急时刻,通过一个狭窄山道向高处运送几十万大军的后勤物资,以当时交通运输技术的水平,每天运送的数量够它每天用的吗?我可不敢打包票。

而且只要秦国不是特别的蠢,它就不会在以寡敌众的明显劣势下选择和联军在函谷关前立即展开主力大决战。它会怎么做呢?孟尝君预计,它会边打边撤,不断向西撤退的同时,途中利用一些有比较好防御设施的城池和渭河一些比较宽阔的支流进行逐次抵抗,消耗联军现有的后勤储备。同时实行坚壁清野,把沿途地区的人口全部迁移走,粮食也全部搬走。还有,在侧翼留下一只部队,等联军经过之后再去攻击它背后的后勤运输路线,由于周边都是秦国领土,联军想捕捉和消灭这只部队难度很高。联军能否也留下一只部队来专门保卫后勤路线呢?随着战争的进行,联军往西推进的越远,它的后勤路线就延伸的越长,而秦军只需攻占一个地点就能把整条路线都切断,你不知道它会在哪个地点发起进攻,如果在整条路线上都布置军队进行防守,被牵制的兵力又太多,划不着,所以这件事相当麻烦。

日期:2016-06-15 22:20:07

有些人说可通过黄河来运输粮食,我找到一些资料。

其时,都城长安本地生产的东西,不足以供养庞大的朝廷,其衣食之源,还得依靠各地,粟米主要靠东南富庶地区供应,因此,黄河水运的开发利用显得非常重要。三门峡以下河道险阻,逆水行船困难更大,便在沿河主要是北岸山岩上凿了许多牛鼻子状的石环或者方形的孔洞,孔洞插上横木,铺上木板,就成为拉纤栈道,石环是用来挂钩拴绳的。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船只触礁而沉,也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鱼腹,死于漕运。统治阶级只管漕运租粮,以输京师,哪管漕运者征途艰险与生命安全。

从遗迹上可以看出,黄河古栈道是在紧靠三门峡谷的黄河两岸徒壁的河水冲击处开凿出一条狭窄的石路,再在路断处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然后塞上木桩搭成小道,供船夫们在上面拉纤上溯。现在的漕运遗迹在三门峡共有两条,一条离河面较高,一条离河面较低。开凿在栈道壁上的一个挨一个的四方洞和牛鼻孔形穿孔,今天仍然清晰可见,这些四方洞,散布整个栈道的石壁上,大约有八、九百个。古时人们在石洞上钉进木桩,借此向石壁攀登。牛鼻可让纤夫系上绳索攀援,遇到风浪时即可就近把船栓住。凡是来往的船只,十有八九要在此被河水吞没。曾经有诗这样形容“鬼门幽幽深百篙,人们逼窄愈两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轻鸿毛”。所以从西汉开始,每年的枯水季节,朝廷都要征调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一段黄河进行疏通,并修凿栈道。今天登上古栈道,还会发现开凿在栈道壁上的一个挨一个的四方洞和牛鼻形穿孔。这些四方洞,散布在整个栈道的石壁上,大约有八九百个。古时石洞上钉进木桩,人们借以向石壁攀登。“牛鼻”是系上绳索让纤夫攀援,遇到风浪,还可就近把船栓住。

日期:2016-06-15 22:36:35

孟尝君还在考虑一个问题,秦军会退到哪个地点后就不再后退,和联军展开决战呢?最容易想到的答案当然是秦国的都城咸阳,秦军连都城都无力防守,很快丢失的话,秦国全国的民心士气将遭受极大打击。但这并不是一个让孟尝君感到很有把握的答案,咸阳没有修筑城墙,周边又都是平原,无险可守,在这里决战对秦国是比较不利的。孟尝君认为,在咸阳不太合适的情况下,魏冉有可能会发狠心,命令秦军继续撤退,一直撤退到渭河平原的尽头,秦国故都雍城附近,在这里背靠六盘山脉进行防守,然后再寻机和联军决战。

那么,秦国有没有可能性干脆连雍城都不防守,军队就在周边的高原和山地里转悠,一直避免和联军决战呢?这个可能性很小很小。渭河平原是秦国的核心地区,最富饶的土地,秦国大部分的农业生产都依靠渭河平原来进行,大部分的人口也都聚居在这个平原上。一旦秦军退到雍城,就意味着整个渭河平原都被它放弃了,在这么大块地方上实行坚壁清野,强迫这么多人背井离乡,任务过于艰巨繁重,秦国竭尽全力也很难办到,而且秦军自己的后勤供应也会出现问题。因此,孟尝君判断,秦国撤退行动所能够承受的最远地点是雍城,到了这里之后不久决战应该就会爆发了。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