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9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4-10-08 18:51:09

在认识光电效应之前,让我们首先来探寻一下那位与光共舞多年的默契舞伴——电流——的本质。沿着时间之轴回溯五十年,十九世纪中期,各国研究人员纷纷观察到:对装有电极的真空管施加电压后,在真空管阴极一端的玻璃壁上会透出墨绿的荧光。有趣的是,针对这一现象的诠释与光一样分作两派:德国学者普遍支持波动假说,认为这种从无中创生的“阴极射线”即是振荡的“以太波”;而多数英、法学者则坚信所谓“阴极射线”其实是一股在电势差激发下孕育的粒子流。波,还是粒子?双方各有理论基础,却又都拿不出有力证据,一争就是数十年,直到1897年,时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的约瑟夫·约翰·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通常被唤作“J·J·汤姆逊”)利用电磁相互平衡的特性设计出一个精彩的实验,向人们揭示了绿光背后的真相。

如图便是汤姆逊的实验装置,令阴极射线水平地穿入匀强电场,你将发现:不论玻瓶转成何种角度,射线总是朝着阳极板一方靠拢。而依据法拉第电磁理论,移动的带电粒子其周围必定存在电磁场,此时,若在粒子的必经之路上额外施加一个电场或磁场,二场相互作用必定会使粒子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切恰相吻合,因而汤姆逊断言:阴极射线正是“带负电的粒子流”。以一个精致而明晰的实验即破解了阴极射线的身份之谜,这已令人叫绝,但汤姆逊并不满足于此,紧接着,他又在粒子的运行轨道上同时施加电场与磁场,借助两者之间相互牵制的博弈关系精确测定出单个粒子的荷质比(即:电荷e与质量m之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