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11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4-10-13 22:50:44

直到二十年代初,多数人对波粒之争的看法仍停留在非黑即白阶段,要么举双手赞成波动说,要么全站在粒子一边;唯有一位高人不偏不倚地跨立于两者交界,他就是那位“一、三、五”PK“二、四、六”的“骑墙教授”亨利?布拉格,早在1913年第二届索尔维会议上,他就曾振臂疾呼:“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判定何种理论更为正确,而在于寻找一种新的理论,它能够同时容纳两者。”可惜当时波粒两军鏖战正酣,布拉格的和平宣言很快被湮灭在了硝烟之中。幸而忠实的记录者莫里斯把这一观点原封不动传达给了弟弟,“两种属性同等重要”这一独特观点深深印在了路易的脑海。

转眼,德布罗意在波峰与波谷之间沉浮已有数载,一个奇异的构想在他心中日渐明晰:如果说电磁波能够承载某种粒子属性,那么实实在在的物质颗粒——例如:赢得法号不过二十来年的电子——身上会不会也隐藏着波的一面呢?不能简单地将电子视为微粒,必要时应当赋予其周期性。德布罗意思忖道:譬如拨动琴弦,如果整根弦的长度恰是荡起的波长的整数倍,那么振动产生的波纹可以沿着琴弦畅通无阻的游走;但如果弦长不能与波长的整数倍相匹配,那么这列波是不稳定的,在弦间窜动时它将不停地与许多个另外的“自己”相撞,直到所有的能量都消耗殆尽……而这幅图景恰与同一时期尼尔斯?波尔(Niels Bohr)在原子模型中建立的“电子能级”完美契合——只需令舒展的琴弦首尾咬合,盘成一个封闭的圆圈——它不就是波尔梦寐以求的电子轨道吗?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