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41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4-10-13 23:33:36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至于苏秦,后面将谈到,他也算不上一个外交家.纵横家们单方面强行把张仪,苏秦两个历史当中的风云人物划分到纵横学派中,和他们把战国中期的几十年时间叫做合纵连横时期一样,都是一种宣传手法.编造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历史功绩,是为了在现实中扩大自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获得现实的利益.大家可以比较一下,法家也把管仲,子产,李悝,吴起这些实际上不是法家的历史人物划分到法家学派当中,他们曾经创造的功绩自然也会被视为法家的历史功绩,这种宣传手法和纵横家是完全一样的.

孟尝君和张仪,苏秦生活在同一时代,在当时,他是一个叱咤风云,频繁参与国际外交活动,深刻影响历史走势的人物,为什么孟尝君没有被纵横家拉到自己的阵营中呢?纵横家希望塑造的理想角色,是一个出身平凡,四处游走的说客,某天他突然用口才说服了一个国家的君主,从此以后就开始在各国间纵横捭阖,威风八面,风光无比,"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息".当然,同时他自己也顺势飞黄腾达,获得无数荣华富贵.张仪,苏秦的出身和经历大致可以符合这种角色类型.但孟尝君本身就是一个贵族,他生来就拥有地位和荣华富贵,无须利用自己的口才和外交能力去争取这些东西.后来,他凭借自己贵族身份带来的便利,获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也就是说,孟尝君用不着走纵横家主张的道路,也用不着使用纵横家看重的手段,却同样能做到纵横家能做到的所有事情.如果大家都去讨论孟尝君,对于纵横家的宣传是不利的.还有,纵横家学派的成员基本上都出身于普通人阶层,和孟尝君相比,张仪,苏秦在乱世中左右逢源,奇迹般从底层崛起的戏剧性故事,更能引起出身平凡的普通人的共鸣,所以他们的故事更容易获得纵横家的关注和青睐.

日期:2014-10-14 18:56:05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我认为,纵横家的形成,是在战国后期.战国后期特别是长平之战以后,由于秦国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和远方齐国交好,齐国闭关自守,不再参与对秦国的攻击行动.继续联合在一起反秦的只剩下几个纵向国家,这些国家,包括赵国在内,相比秦国都显得比较弱(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开始衰落),这一段时期大致上符合纵横家对于国际形势特点所做出的概括总结.在韩非子写的文章《五蠹》当中,第一次提到了纵横家,说明当时其他学派的学者已经明确认识到纵横家这一独立实体的存在.但是,同时代的学者,包括纵横家在内,却没有一个人明确提到过法家学派的存在,如果我们把法家看做一个独立的思想学派,那么它的存在在战国后期还没有被世界上的人们所意识到,至少法家学者以外的人不知道.由此证明,纵横家的出现要比法家略早一些,它的历史要比法家稍长一点.

秦朝统一之后,由于秦始皇推崇韩非子的思想,把韩非子的思想作为最重要的治国理念,法家人物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此开始急剧增长,关于法家的概念随之开始成型,商君书和申不害的思想也被当作韩非子思想的同类事物加入了法家行列.在学术界,法家的进展非常非常缓慢,但它独辟蹊径,通过政治手段让自己突然成名.虽然秦朝很快灭亡,但风格独特.作风激烈的法家思想已经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不管人们对它的评价是好是坏).到了汉代初年,`申韩之道`,`商韩之道`,乃至`法家`等专门性称呼,相继被发明出来,法家正式成为和其他诸子百家并列的一个学派.

日期:2014-10-14 19:56:44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如果说法家主要是通过吸引统治阶级,高层人物的注意力,最终成功的跻身诸子百家的行列,那么纵横家就是通过吸引平民阶层的注意力而成长起来.纵横家编写的故事中,特别强调了张仪,苏秦仅仅是依靠自己的口才获得成功的,他们没有依靠包括身份在内的任何其他特殊条件,这就意味着,任何人,只需要有一张嘴,就可以以张仪,苏秦为榜样,努力培养口才,提高说服能力,直到某一天他们的口才好到能够说服掌权的人,他们就可以立刻飞黄腾达,获得巨大成就,但是谁又没有一张嘴呢?

纵横家在战国后期的横空出世,表明当时有一个历史现象:社会上的平民意识正在不断增长,对贵族的尊重正在不断缩减.平民意识发展的顶点,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纯粹平民出身的皇帝-刘邦的出现,刘邦的卑微出身并没有受到大众的质疑和排斥,正是因为反精英的平民意识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这一前提条件,刘邦才能非常顺利的坐稳皇帝位置.

日期:2014-10-14 23:45:40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古往今来,平民在人群中始终占有绝大多数,纵横家迎合了平民意识,这就是为什么合纵连横的故事总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原因.人们也愿意看到纵横家们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更多,更大的作用.所以,纵横家们自己把战国中期出现过的外交活动统统贴上合纵连横的标签,把战国中期有些名气的外交家都说成纵横家的一员,这种行为明显是夸大了,但从来没有引发多少认真的反驳.

合纵连横是一种单一的,固定的,现成的模式,而现实的国际外交活动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如果用一种单一的,固定的,现成的模式去框定它,就会扭曲人们心目中对于时代的总体印象.为了把那些并不符合合纵连横模式的历史事件强制说成是符合模式的,我们实际上必须采用一个新的,模糊笼统的合纵连横定义去替代标准定义.这个新的定义常常是这样的:凡是有六国当中国家联合抗秦的行动就叫做合纵,凡是有六国当中国家服从秦国的现象就叫做连横.于是,战国中期发生的许多重要战役就都可以符合合纵连横的框架.问题是,这种做法会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当时的外交行动都是围绕着一个秦国进行的,秦国是实力远远超出其他任何国家的强国.事实并非如此,在战国中期,秦国还不是唯一强国,齐国的地位,实力都和秦国差不多,如果有差距也微乎其微,它也是各国每一次外交活动都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焦点,把它仅仅看作是东方六国当中的普通一员,我们的认识就大错特错了.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