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42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4-10-18 13:29:54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举个例子,战国策中有苏秦身佩六国相印,指挥六国抗秦的故事,如果后来读到这个故事的人当真了的话,他就等于高估了当时秦国的威力,在苏秦生活的年代秦国还没有这么强大,以至于需要包括强大的齐国在内的六国都联合起来对抗它.事实上,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看到,当以齐国和韩魏为一方,秦国和楚国为另一方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时候,秦国马上就得出结论,自己这一方形势不妙,居于下风.当秦国需要独自面对齐韩魏三国的时候,已经足以吓的它用尽所有办法,不顾一切的去避战了.苏秦的故事的不知名作者生活在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天下的前夕,那个时候的秦国确实不可一世,让六国都感到灭亡即将来临的恐惧,而且五国伐齐之后齐国迅速衰落,到了战国末期齐国的强大早已成为遥远的回忆,齐国的实力确实和六国中的其他成员是平齐的.后世的作者没有经过仔细考察,把自己所处的时代印记投射到了以前的时代,从而给以前的时代蒙上了一层假象的面纱.

既然桂陵,马陵之战后,也就是战国中期,各国都很重视外交活动,那么在纵横家学派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各国外交家的思想自然不可能受到合纵连横理论的影响.他们又是怎样去制定外交政策的呢?

日期:2014-10-18 14:59:32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我想,最普遍的做法大概是这样的,首先确定当前本国面对的敌人是谁,如果敌人是两个以上的国家,还要先确定哪一个是主要敌人,哪个是次要敌人,然后尽其所能,寻找尽量多的盟友去打击敌人.至于本国的盟友处于南北方向还是东西方向,这个有什么关系呢?盟友的实力如果是强大的,当然更好,如果是比较弱小的,也不能就此忽略,放过.在大家都很重视外交的情况下,一个国家你不去拉拢,就会被对手拉拢过去,本方减少了实力,对手增加了实力,一加一减,会造成实力对比上的双倍损失,所以就算是弱国也不是能够轻易的平白放过的.只要经过盘算后,发现和某个国家结盟的结果是对本国有利的,外交家们就会这样去做.他们不会仅仅因为这个国家处于纵向还是横向,是强国还是弱国,就自动的放弃和它结盟的计划。

总体来看,战国中期与其说是合纵连横的时代,还不如说是秦齐两强并立,用明的暗的各种手段激烈地相互较量的时代,两国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力几乎相等.如果我们不看总的影响力,只是精确地比较两国的‎­军‌‍‎­事‍‌实力,秦国在把巴蜀,义渠等地区消化后,可能比齐国略强一点.可是这点差距,除非两国约好,让军队在战场上一字排开,兵对兵,将对将,刀对刀,枪对枪,来一场正面大对决,打到最后才能体现出来差距,这种打法下秦国取胜的概率可能比较高.但是,真正的战争根本不可能这样打,秦齐两国是不接壤的,它们的中间被其他国家隔开了,它们互相攻打都是纠集一帮同伙后再来围殴对手,这种形态的战争当中,它们被单独拉出来比较后的微弱实力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日期:2014-10-18 22:15:24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现在把话题转回来,到了垂沙之战的时候,各国从过去的经验中已经总结出两大教训,一个是要重视外交,一个是要集中兵力.­‎‍‎综‎­‍​­合‍‎­​​起来,就是战前要重视外交,战争过程中要注意集中兵力.楚国在这场战争中做到了集中兵力这一点,但是仍然战败,原因很明显,无论它的兵力有多么集中,一个国家的兵力也很难和三个国家的总兵力相抗衡.楚国的失败看来和战前的外交工作没有做好有关系,否则它也不用始终处于以一敌三的巨大劣势中,那么,在各国都很重视外交的情况下,楚国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大的错误?它的错误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它的错误是从公元前304年,楚国背弃同齐国的盟约,转而与秦国结盟开始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一连串的国际格局变化,后果之严重,连楚国自己都完全没有料到.秦楚结盟马上迫使韩魏不得不倒向齐国,我最近在古本竹书纪年里看到一个大部分史书都没有记载的资料,

〔一二四〕《竹书纪年》曰: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水经.伊水注》

《竹书纪年》云:楚及秦伐郑纶氏。《后汉书.黄琼传》注

《竹书纪年》云:楚及秦伐郑,围纶氏。《太平寰宇记》

〔一二五〕《汲郡古文》曰:翟章救郑,次于南屈。 《水经.河水注》

臣瓒曰:《汲郡古文》:翟章救郑,次于南屈。 《汉书.地理志》注

日期:2014-10-18 23:27:45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这两条记载的意思是,秦楚结盟后,前303年,它们组成联军进攻韩国(韩国的都城就是原来郑国的都城新郑,所以战国时代的人也把韩国简称为郑),韩国靠自己的力量抵挡不住,魏国派了一个叫翟章的将领带着军队去援助韩国.另外,正规的史书中都有记载,秦国同一年也在独自进攻韩魏,它在封陵之战中获胜,占领魏的蒲阪,晋阳和封陵,这三地都是秦、魏间黄河上重要的渡口。同时秦又攻取韩的武遂,这是韩贯通南北的通道所在,秦国的攻势取得了很大进展。魏国派兵救助韩国,实际上它自己都有些自身难保了.秦国在西面发起进攻,秦楚联军从南面发起进攻,处于秦楚的夹击之下,韩魏面临的局势非常严峻,它们显然远不是对手。

这个时候,唯一有足够能力帮助韩魏的国家只有齐国,孟尝君收到韩魏的求援信息以后,二话不说他就派兵出发了.为什么我认为孟尝君是二话不说就采取行动了?因为下面的情况是这样的,齐军参战后,秦军和楚军的进攻受到阻碍,被迫终止,转入守势,然后齐国和韩魏反而开始主动攻击楚国,楚国感觉形势不妙,于是决定把太子横送到秦国,秦国这才派兵援楚,三国因而退兵.大家发现没有,在前303年这一年内双方发生了一波三折的大量战事,齐国出兵前就有不少的重要战事,韩魏丢失了大片重要领土,齐国出兵后也有不少的战事继续发生.中间在是否出兵这件事上,还能有多少时间留给孟尝君去犹豫不决呢?齐军从本国出发直到抵达韩魏与秦楚的交战地点,距离相当远,以当时的交通水平,仅仅是行军应该都会花掉齐军不少时间.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