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252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0-04-15 01:44:19

插播: 中国文化浅思-- 文化成果论(续)

精英集团就像社会的“脊梁”,问题是中国缺乏这样的“脊梁”。 一个社会的精英集团力量越强大,社会的民/主和自/由程度往往也更高,社会成就也会更高。 精英集团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就会形成共/和制的民/主社会;当军事权力拥有者的力量明显强于精英集团的时候,就形成君主制或者帝制;当社会缺乏精英集团的时候,就像动物被抽了“脊梁骨”,形成暴/民暴/政的机制。 在失去精英集团的社会中,国内关系的特点是,民众是军事权力的奴隶;国际关系上,整个社会则成为外族的奴隶。 在中国历史形成的早期,中国就陷入过度的军事征战中,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精英集团。 这样的结果是,中国的军事战争和战乱不止。 而从中国唐末之后,中国的精英集团基本上被消灭,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军队更多的目标是对付本国本族人民,对外则变得非常虚弱,让金、元和后金等野蛮民族得到发展空间。 金灭北宋,然后元灭南宋,在明朝赶走蒙古人之后,后金入侵建立清朝。 汉族两次被野蛮民族征服,进入长期被欺压、被奴役的状态之中。

中国的精英集团发展先天不良,然后后很快被军事极/权和社会动荡消灭。先秦时期,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奠定了中国“门派式”的分散式精英系统,相互驱动民众进行征讨。 到了战国时期,精/英政治和精英军事开始形成,不同的精英为不同的国家服务,进行着“合纵连横”的活动。 到了战国中后期,军事上强大的秦国对六国的生存产生威胁,促使六国的精英开始联合,其中的代表就是“战国四公子” 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 “战国四公子”以“养士”著称,都是“养士三千”。 这个情况有点像现在西方的大学等科研系统,在平时的时候大家似乎都是在“白吃饭”,但是到了关键的时期,某一个人挺身而出,创造的价值就超过了这些“养士”的成本。 问题在于,在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情况下,如此多的人天天白吃饭,而且不仅仅是白吃饭的问题,还要把大家招待好,让其中一部分人出去还有车座,就让“养士”的人发了愁。 除了像吕不韦这样的大商人,其他养士的人自己也过着经济拮据的日子。 所以,“养士”都是个人行为,都是最有宏观战略头脑的人做的事情。 从这点上来说,与西方大学的组织化、制度化和系统化的人才储备与培养有着关键的不同。而且,与古希腊和古罗马共和国的制度化精英机制也有根本的不同。 当这些“养士”的人们故去的时候,这些“士”也就离开四散。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精英集团模式,也就无法有力地保障社会的稳定。而六国也就没有能力持续遏止秦国这个文明相对落后的国家的军事侵略,最后军事极/权占据主导地位。 灭六国后,由于秦始皇一股独大,缺乏社会精英集团与之抗衡,所以秦始皇肆意进行残/暴统/治,很快秦朝自身也被暴/力推/翻。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