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506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1-06-12 20:13:51

农民种粮首先源于个人安全需求,种粮给自己吃,也叫做“口粮”。 农民必须通过种粮,实现对自身的生命保护,这种意识可以称为个人安全需求。 城市人觉得,自己可以通过赚钱,买到粮食吃;而农民则只能通过自己给自己种粮,让自己有口饭吃。 农民自己种粮给自己吃的土地,就叫做“口粮田”。按道理,农民都要实现自己的粮食自足,也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中国,无数农民经历过60年大饥荒,亲眼见到自己的亲人、朋友被饿死,自己也可能曾经被饿得奄奄一息。 这种记忆可以说刻骨铭心,让无数农民对于饥饿怀着无法抹去的恐惧。 这些农民不论粮价多低、种植成本多高,都要自己种粮,给自己留下口粮。当这些农民为了自己的生存安全、为了让吃上饭而种粮的时候,并不是非常在意粮食价格。 这样的粮食种植也基本上不受粮价的影响,农民该种多少还是种多少。 总的来说,年纪大的农民不会因为粮价太低而不种口粮,也不会因为粮价高涨而在收获后卖掉口粮。 农民种植“口粮”田的动力,主要是观念的影响。 随着农村里老人们的逐渐老去,尤其是愈来愈多的年轻人分家自己单过,农村的人们对粮食的观念也在起到明显的变化。很多农村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大饥荒的年代,对缺粮而挨饿没有清楚的概念。 年轻人觉得老人们已经落后于时代,所以老人们的想法难以影响影响年轻人。 所以,年轻人危机意识淡薄,觉得不种粮也没有问题。 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觉得种地太苦,从小也没有学过种粮。另外,随着工业和城市服务业的用工需求越来越多,有的农村人则全家在外地打工。 这些人只能放弃种粮,或者把粮田转包给其他人,或者直接抛荒。 另外,打工收入较高,所以这些人们用赚的钱买低价的粮食吃。 所以,不论从历史记忆,还是经济收入角度,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失去了对于无粮可吃的危险意识。 所以,农村种粮越来越表现出“3860”的特点,能赚钱的青壮年都去了工厂或者城里赚钱,无法进城市打工干体力活的老人和妇孺在家里种粮。 而且,随着危机意识淡薄的人越来越多,农民坚持种粮的越来越少,更多的人依靠别人种粮,然后自己买着吃。 还有不少农民即使自己种粮,在秋收之后也会把粮食全部送到粮食加工厂。 其中一部分等于卖给粮食加工厂,另一部分寄存在粮食加工厂,需要吃白面的时候,折算相应寄存的麦子就行。 农村人家有自己院子的,本来大都有厢房存粮食,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都不存了。也就是说,多年的低粮价、多年的粮食没出问题之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嫌种粮麻烦、或者嫌存粮麻烦,甚至连自己的口粮都不留。 在社会经济和人群心理变化的背景下,人们种自己“口粮”田的动力越来越弱,这样的结果必然引发粮食种植越来越少。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