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自利原则并不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相反,现实中利他主义现象是大量而普遍的。既没有证据表明自利最大化是对人类行为的最好近似,也没有证据表明自利最大化必然导致帕累托最优。如果视利己心为与生俱来和一成不变的东西,进而不分环境和时点,把自利原则绝对化、永恒化和一般化,那么,就有意无意地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实际上,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环境规定了经济活动中人的本性或本质而不是相反,一个经济社会的激励结构远比自利最大化来得复杂[39]。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在日本,有大量的经验证据表明,责任感、忠诚和友善这些偏离自利行为的伦理考虑是取得个人和集体成就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因而,就连提出“每个人的行为都仅仅是由利己心所激发”是“经济学的第一法则”的F.Y.埃奇沃思也承认自利原则并不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东西。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其非现实性来源于简单的自利假设对社会规范及个人——社会关系等重要方面的“误视”与“忽视”。事实上, “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或许]只是人类许许多多动机中最为重要的动机,其他如人性、公正、慈爱和公共精神等品质也相当重要。因此,如果把追求私利以外的动机都排除在外,我们将无法理解人的理性,理性的人类对别人的事情不管不顾是没有道理的” [40]。也正因此,马歇尔早先曾不得不指出,“无疑地,即使现在,人们也能做出利人的贡献,比他们通常所做的大得多,经济学家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发现,这种潜在的社会资产如何才能更快地得到发展,如何才能最明智地加以利用” [41]。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