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的铡刀”反映了那个时代对“技术理性”的单一追求和对“价值理性”的忽视,只重视“科学的逻辑”而忽视了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人文背景。事实上,“事实”与“估价”的相互影响,“是”与“应该”的相互渗透,才是科学的正常形态和发展动力。事情决不象罗宾斯所说的那样:“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法则之间有一条明确无误的逻辑鸿沟,任何聪明才智都无法掩盖它,任何空间或时间上的并列也无法跨越它” [102]。
3.3.3质疑“价值中立”
在经济学实证主义的旗帜上鲜明地写着“价值中立”四个大字。在他们看来,欲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摆脱价值判断等主观因素,价值中立是使经济学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然而,追求价值中立,驱逐价值判断,不仅没有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而且还将从根本上否定经济学存在的合法性。经济学欲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社会科学而存在,价值判断是必不可少的。
罗宾逊夫人认为,“经济学决不可能是一门完全‘纯粹’的科学,而不掺杂人的价值标准,对经济问题进行观察的道德和政治观点,往往同提出的问题甚至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可分割地纠缠在一起” [103],现有的西方经济学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特殊的辩护性学说。同样地,冈纳•米尔达尔也认为经济学不可能摆脱价值判断。在他看来,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完全区分开来是不可能的,试图如此只不过是自欺欺人。因为完全脱离人们的希望和意愿,不可能检验经济假说的真伪。正如手段和目的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样,在实证经济分析和规范经济分析之间也不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经济学中,价值判断是无所不在和无可避免的。类似地,许多经济学家如罗伯特•海尔布罗纳(Robert L.Heilbroner,1973)等也反复强调过经济学中价值判断的普遍性存在。然而,承认价值判断在经济学中的存在以及经济学价值中立的不可能性固然正确,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宣称价值判断无所不在而不确切地分析它们如何和在哪一范围里成为经济学推理的一部分,却也是极其危险的。如此一来,我们可能会陷入主观主义,被迫承认所谓的经济学理论只不过都是个人的主观见解而已。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