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22-09-27 07:51:57

(104)

说完了蔡京兄弟,再来看看蔡京父子。

蔡攸,字居安,蔡京长子,生于公元1077年。

他出生这年,父亲蔡京30岁,已是而立之年。这对蔡氏兄弟很有意思,蔡卞很晚才有的孩子,蔡京这也不早。

对迟来的长子,蔡京甚爱之,他和天下的父亲一样,同样倾注了最多的父爱,同样望子成龙。

父子之情,人间至亲至爱。可惜,蔡氏父子之情,随着蔡攸成年并步入仕途,渐渐变了味,最后竟成了一个笑话。

关于蔡攸的仕途起步,有个故事流传很广。

哲宗在位后期,蔡攸年方二十,刚刚踏入官场,在裁造院作监守。裁造院为少府监所辖,掌裁制服饰,供皇帝服御及祭祀之用。少府监,是负责制造门戟、神衣、旌节、祭玉、法物、牌印等事务的机构。蔡攸在这地方做个小小的监守,不过官场末流而已,几乎无足轻重。唯一值得称道的是,裁造院设在皇宫里,距离皇帝的直线距离很近。

这里有机会吗?当然有,前提得做个有心人。

恰好,蔡攸不仅有心,而且非常机敏。他很快就发现,每次去裁造院入值,恰好赶上群臣退朝,只要算好时间便能和大臣们迎面相遇。

那些退朝的人,哪个不是勋贵重臣,哪个不是王侯将相。能在这些人面前露脸,哪怕只是混个脸熟,也是非常难得的幸事,如果恰好被某人相中,那离飞黄腾达就不远了。

就这样,蔡攸日复一日的与大臣们相遇。

退朝的大臣里,就有时任端王的赵佶。久而久之,他注意到,在退朝路上,总有位翩翩少年,下马拱手立于道旁。少年眉目清秀、谦恭有礼,观之可亲。赵佶便问左右,这是哪家公子?左右答:蔡承旨的长子。蔡京时任翰林承旨。赵佶微微颔首,在心中暗暗记下了此人。

这番记载出自《宋史》,可能确有其事。看起来,哪怕初入官场,蔡攸已是工于心计的高手。

当然,这也可能是后人的事后诸葛亮。

或者说,这是后人以结果倒推过程的典型案例。先定位一个老官僚的阴险狡诈,再来反推他年少时做某事的动机。具体到年轻的蔡攸来说,他是真的工于心计,还是无心插柳呢?可以做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来看,立于大臣退朝路上是谁的主意?这是蔡攸自己的谋划,还是出自父亲蔡京的授意?

蔡攸并非科举出身,从其时任官职来看,这个不入流的小官,很可能是靠恩荫而得。换句话说,是蔡京替儿子谋来的。对蔡京来说,他要的不是官位和品级,而是办公地点正在皇宫大内。如此说来,蔡攸长期拱手立于道旁,更可能是蔡京的教导,要的就是在朝臣面前露脸,以此给儿子铺路。

再有,蔡攸的目标是赵佶吗?

很显然,未必是赵佶。要知道,哲宗与蔡攸同庚,这时也才二十出头,谁能预料他会在1-2年内驾崩?此时的赵佶,虽贵为亲王,可谁也不会料到他会做皇帝。

所以说,蔡攸的目标不会是赵佶,至少不是唯一的目标。也许,目标另有其人,或者说所有朝臣都是目标,要的就是在集体面前亮相。只是后来赵佶做了皇帝,他恰好又好奇地多问了几句,这才留下蔡攸专候赵佶的假象。实际上,当时发问的人可能很多,只是没人在意其他人罢了。

不管怎么说,结果是确定的,蔡攸由此结识了端王。赵佶即位后,他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天子视野。不过,直到父亲蔡京坐稳宰相后,蔡攸的仕途才开始真正起飞。

日期:2022-09-28 07:43:49

(105)

公元1104年,赵佶在登基四年后,赐蔡攸进士出身。

这点非常重要。在大宋朝,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没有进士出身的人,很难被文官群体认同,想在仕途上谋取远大前程几乎是不可能的。27岁的蔡攸,已经并不年轻,终于解决了这个大难题。这年,其父拜相已是两年有余。想来,这背后出力更多的,可能还是蔡京。

之后,徽宗任命蔡攸领衔编修《国朝会要》。在他手下工作的,多是来自史馆、集贤院等科举出身的进士们,蔡攸的赐进士出身令很多人心有不服。

这种不服甚至歧视是体制性的,就算皇帝也改变不了。不过,徽宗仍然将这项工作交给蔡攸,恰恰说明了他对蔡攸的宠幸,为其创造博取功名的机会。至于,蔡攸是否有真才实学,他也未必真正关心。毕竟,这种领衔的事未必需要事必躬亲,多数是挂名而已。

至此,蔡攸走上了仕途的快速通道。

到公元1107年以后,蔡攸不断加官进爵,先加龙图阁学士兼侍读,又升宣和殿大学士、赐毯文方团金带,再进淮康军节度使等。不过数年而已,那个拱手立于道旁的少年,已在朝堂上有了一席之地,可以和众臣一起退朝了。

不过,此时父亲依然是蔡攸的参天大树。他还得依靠大树来遮风挡雨,可再大的树,也有挡不住的风雨。

朝堂上,一场狂风暴雨正在袭来。

究其根本,是蔡京专权引起了徽宗的警惕和不满,有意将其罢黜。在此之前,蔡京的亲信刘昺、刘焕等人已被驱逐出京,御史中丞王安中等人,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弹劾蔡京。

当此关键时刻,蔡攸恰好在宣和殿当值。听闻弹劾一事,他立即求见徽宗,磕头如捣蒜,反复陈情之下,居然令徽宗改变了主意,不仅没有罢黜蔡京,反而将王安中换了岗位。

也许,徽宗原本就没下定决心罢黜蔡京,正好借坡下驴;也许,还真是蔡攸的劝诫起了作用。不管怎么说,先有了蔡攸的面圣呈情,才有的蔡京保住相位。

这是父子俩的位置,首次发生重大变化。自此,父亲不再是为儿子遮风挡雨的大树,反倒是儿子时而为父亲撑起雨伞。

在天子驾前,蔡攸越发受宠,渐渐开始赶超父亲了。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