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22-10-08 10:21:23

(109)

这些年,面对儿子的步步紧逼,蔡京也并非毫无作为。

公元1122年,蔡攸作为童贯的副手伐燕,大军出征之际,蔡京为他作诗践行:

老惯人间不解愁,封书寄与泪横流。

百年信誓当深念,三伏修涂好少休。

目送旌旗如昨梦,身非帷幄若为筹。

缁衣堂下清风满,早早归来醉一瓯。

据说,徽宗也看到了这首诗,还提出了修改意见,将“三伏修涂”改为“王师六月”。

细品诗的内容,再琢磨蔡京作诗的动机,很有嚼头。

有人认为,这是蔡京在委婉的反对联金灭辽,表面上写给蔡攸,实质上写给徽宗,是以诗为谏。这个意思应该有。蔡京确实不看好联金灭辽,只是已无力扭转大局。

顺着这个思路下去,以蔡京的老辣,可能不仅仅是劝谏,也是以诗为证、有言在先,一旦北伐失败,他便能以提前谏言的先见之明稳坐钓鱼台。

此外,知子莫如父,蔡京很清楚蔡攸有几斤几两,一旦他成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只要有此诗为证,即便朝廷追责,也能做好父子切割。

除此之外,毕竟儿子要上战场了,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父子之情呢?应该说,还是有的。时年45岁的蔡攸正值壮年,可蔡京已是75岁的老朽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人越老越念骨血之亲,这是人之常情。即便父子失和、争权夺利,但儿子出征在即、胜负难料,老蔡京的心里可能也不免有些悲凉。

对此,蔡攸倒是不以为然,对父亲那点温情,他根本不屑一顾。要知道,他押宝联金灭辽久矣,眼看到了收获的季节,功名富贵就在眼前,又怎能放慢脚步呢?

出征前,徽宗在皇宫设宴为童贯、蔡攸等人践行。

酒酣耳热之际,蔡攸竟然盯上了徽宗身旁两个如花似玉的侍女,请求在大军凯旋后将两人赐予他。徽宗闻之,不以为意,笑而不言。

有人认为,蔡攸这是在援引昔日秦国大将王翦的旧例,故意这么说的。当年王翦领命出征楚国途中,前后十余次向秦王索要赏赐,令人疑惑不解,众人皆知他绝非贪财好色之徒。秦王起初也不明所以,经人点拨豁然明白,这是王翦的自保之道,通过要钱要物来解除君主的猜忌,避免功高震主招致杀身之祸。

这种说法,无异于给蔡攸脸上贴金,他可能还没那么深的城府。再说,他与王翦也完全不可比。王翦一生征战无数,是灭国级的千古良将,作为伐楚主帅,所率六十万秦军主力几乎是秦国全部家底,如此怎能不招君主猜忌呢?而蔡攸是文官,之前从未上过战场且身为副帅,岂能和王翦相提并论?

这个故事,只能说明徽宗、蔡攸君臣的亲密关系和荒诞不经。也许,类似的场合、这样的话,已经有过多次了,所以蔡攸才会脱口而出,徽宗也是不以为然。

徽宗的昏庸,蔡攸的无良,如此这般。

日期:2022-10-10 08:57:49

(110)

蔡攸权势越盛,对老父亲逼得更紧。

公元1125年,蔡京刚复出不久,便在蔡攸等人的攻击下再次被勒令致仕。这次是彻底退休了。眼见老蔡京留恋权位,上呈辞表磨磨蹭蹭,徽宗便令蔡攸和童贯直接到他府上取。

蔡京赶忙置下酒席宴请两人。酒方行,他黯然说道:我早该归隐,只因上恩未报不忍告老,还望二公体谅。

左右众人,惊闻蔡京尊称儿子蔡攸为公,皆哑然失笑。

不知,席间上座的蔡攸,脸上又是怎样的表情?

如此父子,真是天下奇闻。当然,更奇葩的还是徽宗赵佶,竟然几十年重用如此父子,怎能不令江山动摇、社稷蒙尘呢?

客观地说,相比使用蔡京,徽宗无原则、无底线的重用蔡攸,可能更为恶劣,后果也更严重。

也许,徽宗知道蔡京父子的德行,只是他自信能够掌控自若。回头来看,蔡京父子关系紧张,背后少不了徽宗的有意挑拨,这样他用起来才更安心、更顺手。只不过,这种在父子间搞平衡牵制、又打又拉的权谋之道,且这对父子偏偏又都是奸佞之徒,带给国家的伤害实在太大了。

还有人说,蔡京、蔡攸父子实际上是在演戏,就如同当年蔡京、蔡卞兄弟一样,只是为了让天子安心。包括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各唱各调,也是一种分散风险的策略。这种说法,过于‌‍​­‎腹‎‍­‎‍黑­​,也过于高看这对父子了。要非得说是演戏,那也是父子俩贪恋权位富贵,合演的一出丑剧。

如果非得在父子之间择个高低,那蔡攸还真远远赶不上老父亲。退一万步说,蔡京还有独步天下的书法,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造诣,是最痛恨他的人也无法抹杀的。他这个人纵是一片漆黑,那这抹亮色也能让其在历史中有一席之地。

蔡攸呢,他有什么?翻遍史书,也只能坐实他跳梁小丑的人生底色,这样漆黑的历史人物也是少有的。读史者,应常怀悲悯之心,尽可能去理解历史人物的处境和困境,报以理性之同情,可真要面对蔡攸这样的人,这条也只能忽略了。

这对父子,一个奸臣、一个佞臣,不容辩驳,不容翻案。

日期:2022-10-10 20:55:19

(111)

蔡京生有八子,夭折的不续齿,除长子蔡攸外,次子蔡翛、四子蔡絛、五子蔡鞗,留下的事迹相对较多。

蔡翛,生年不详,先是以恩荫为亲卫郎、秘书丞,公元1109年进士及第,后至保和殿大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兼侍讲。

面对父兄争权,蔡翛更倾向于兄长。据说,他常与兄长一同密谋,并刻意与蔡京保持距离,甚至公开反对父亲。不过,随着父亲官场起伏,他更多时候还是左右逢源以求自保。

此外,他与李纲、吴明等人交往频密,对朝政也多有议论,不过他们并非实力派,没有太多左右朝政的能力。

正因为有所摇摆,他也并没有赢得蔡攸的完全信任,相反随着他官职的提升,反倒让兄长起了猜疑之心。

靖康初年,钦宗新立,朝堂上各方势力大洗牌,李纲等人逐渐受宠,蔡翛借机进献募兵备战、西幸长安之策,引起钦宗重视,令其知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对此,蔡攸很是嫉妒。

到金兵逼城、徽宗南下避祸时,蔡攸假传徽宗旨意,改蔡翛知镇江。那时兵荒马乱,谣言四起,有种说法指蔡攸、蔡翛密谋拥戴徽宗在镇江复辟帝位。不过,此事真假难辨。

钦宗倒是机敏,也顾不上核实信息真假,迅速接回徽宗消除了隐患,同时贬谪蔡氏兄弟。蔡攸先贬太中大夫,继而安置永州,再迁徙浔州、雷州,最后还是被诛杀,终年49岁。

蔡翛被贬昭信军节度副使。蔡攸死后,钦宗在报告其伏诛的奏章结尾批示:翛亦然。于是,蔡翛也被诛杀,因不闻其生年,故不知终岁几何?

在蔡攸、蔡翛身上,人们似乎看到了当年蔡京、蔡卞兄弟的影子,同胞兄弟同朝为官却并不同心,彼此纠缠了二十余年。不过,这两人比起他们的父辈,又差的太远,不仅是个人才华、书法成就,就是斗的手法也不可同日耳语。

黄泉路上,兄弟俩倒是相隔不远,可以一同上路。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