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2-16 14:45:11
阴历二月至三月,驻扎汉城的日军的境况日益恶化,除了必可避免的饥馑之外,瘟疫也随之而来。躺在大街上的死人和牲畜的尸体开始肿胀并散发着恶臭,这无疑加速了疫情的蔓延。锅岛直茂率领的第二军的从军僧人是琢在日记中这样记载道:“男人、女人、牛、马的尸体虽然堆积在同一个地方,但是没有人愿意埋葬它们。天地间弥漫了臭气。我们不得不忍受着这样的环境,在这里从三月待到四月。天气越热,臭味就越重。因此,很多人发烧而死。”
这场不义之战因秀吉而起,因为秀吉野心膨胀,想一举吞并朝鲜和大明,可是从去年至今,不要说入侵大明,就连占领半个朝鲜都如此困难。日军的处境每况愈下,军队士气低落,不少将士开始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希望早日结束这场战争。
现在摆在日军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待在汉城,等着饿死病死;二是离开汉城,军队向南方撤离。很显然,日本人选择了后者。
日期:2021-02-16 17:01:15
早在二月二十日,也就是金子贵等人火烧龙山大仓的同一天,秀吉派遣的特使熊谷直盛抵达汉城。
熊谷直盛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听取在朝日军诸将的报告,将前线的战况汇报给身在名护屋的秀吉。
二月二十七日,日军诸大名、奉行在汉城集结,召开了军事会议。一共14人参与了会议,包括侵朝总大将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大友义统、小西行长、黑田长政、前野长康、加藤光泰、大谷吉继、石田三成、增田长盛、福岛正则、生驹亲正、蜂须贺家政、毛利吉成。
经过讨论,日军诸将达成了共识,决定将军队撤退到南方的釜山浦,并由熊谷直盛将此消息禀报太阁大人(秀吉)。
二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从咸镜道撤退的加藤清正与锅岛直茂先后抵达汉城。
三月三日,连同他们二人在内,日军诸将又召开了第二次军事会议,最终确定了撤兵之事,制成联署状并签上了各自的姓名。
此时,日军的补给线已经完全被破坏,即使军中主战的强硬派小早川隆景和加藤清正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在联署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与此同时,日军将要求议和的书信绑在箭上,射到航行者汉江上的明朝联军的船只上面。三月四日,熊谷直盛离开汉城,在回到名护屋后,将日军诸将请求撤军的联署状递呈给了秀吉。
日期:2021-02-19 20:06:12
紧接着,侵朝日军第一军军团长小西行长给明军将领写了 ,信中提了两个要求:一是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二是允许日本向明朝通贡,满足这两项要求,日军便可从汉城撤出。
与此同时,日军又将另一封请求议和的信件投给了龙山仓附近汉江江面上的朝鲜忠清道水军。收到此信后,朝鲜水军便将其转交给三道体察使柳成龙。柳成龙自然不敢怠慢,于三月七日将这封信交给驻守坡州的明军副总兵查大受。
翌日,坐镇义州的经略宋应昌就获知了小西行长乞和的消息,于是写信指示李如松立即与日军将领展开和谈。
就在同一天,宋应昌还起草了一篇宣谕小西行长的谕文,提出日军归还侵占的朝鲜领土,释放俘虏的两位朝鲜王子临海君和顺河君以及让丰臣秀吉上表向大明皇帝谢罪三项要求。在文中,宋应昌还放出了狠话,威胁小西行长,如果日军一直执迷不悟,作恶多端且不知悔改的话,大明便集结福建、广州、浙江、南京、蓟州、保定、京师等各地精锐部队,联合暹罗、琉球等属国的军队,长驱直入,直捣日本巢穴,将其诛灭。
当然话虽这么说,但那不过就是一种外交辞令,此时此刻,无论是身在京师的兵部尚书石星还是宋应昌和李如松,都希望通过议和尽快结束这场无谓的战争。
三月十五日,在宋应昌、李如松的指示下,挂着游击将军头衔的沈惟敬再次出场,前往龙山仓与小西行长等日军诸大名议和。
不过,议和的过程并不顺利,而是一波三折,先前小西行长上过沈惟敬的当,对方以议和作为幌子,发动了第二次平壤战役,结果小西战败还差点丢了性命,对此,小西行长一直耿耿于怀,甚至企图借此机会扣押沈惟敬,但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日军只得暂时放弃双方的恩怨,展开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