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2-08 20:08:57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历经朝代更替,但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最终可以归纳为统治阶层、官僚阶层和平民阶层三个主体。这三个阶层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成员,共同维系着社会稳定和生产。阶层的划分,从根本上讲是人性的划分。既然说到阶层异化起于人性,那么我们重新回到成功者必须具备的三项素质。
在前面讲述过,大凡成功而善始善终者,必须具备三项特性和两项条件。这三项特性是野心、谋划力和亡命觉悟。两项条件是信息和资源。在三项特性中,野心和亡命觉悟比谋划力最接近人性,也更依赖天赋和遗传。阶级异化的基础在于人性,那么更近一步说,阶级异化的基础在于天赋和遗传。天赋和遗传先天注定,但是我们务必清楚的是,遗传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基因组合。我们都知道,人体有23对染色体,每个染色体又含有数百个基因,每个基因中有含有成千上万的碱基对。人类通过生殖行为繁衍后代,每次都要经历基因重新排列组合。所以生殖行为下,父母优越的天赋并不会直接传递给子女,他们能提供的只是基因库,至于谁来操纵基因的排列组合,那是上帝的事儿。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正是此理。但是种族秉性存有差异也是事实,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不同种群所具有的基因库在整体上是存有差别的,最直接的证明就是不同人种在肤色、头型和体型上存有明显的差异。虽然基因引起的外貌特征并非我们此处考虑的重点,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基因对意志和情感的影响就像影响外貌一样不可忽视。
和野心、亡命觉悟相比,谋划力受到更多的后天影响。在同一种群内,希望通过基因遗传获得生存优势是不理性的,但是通过资源和信息优势占据主动地位却是可以实现的。优秀的家族,无论是政治世家还是财富豪门,不仅掌握丰厚的经济财富和社会关系,在教育理念上也更高效而富有远见。他们传承给后辈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利用家族传统和世代累积的生存经验重塑后辈的审美和思维方式。谋划力是意志、情感和后天经验综合的产物,豪门世家希望通过教育延续辉煌,与此相比,那些出身贫寒,但有着绝佳生存天赋的人则将社会现实当作学校磨练着生存技能,一旦风云突变,随时可借势而起。
日期:2016-02-17 11:49:57
规则和潜规则的区别不在于明和暗,而在于趋向人性还是趋向意识形态。刻意地避讳人性阴暗面和局限性,就无法建立广泛且接地气的游戏规则,更进一步说,就留给潜规则的巨大衍生和发展空间。
楼主的权谋观是从人性层面向上向外辐射,不避讳任何阴暗和模糊的地带,跳出立场和形名,贯穿人性和理性,全面地洞察观察对象一切社会行为背后的原始驱动力。
日期:2016-02-25 17:40:48
性格对行为的影响
在讲完原始意志、意识形态和道德对行为的影响后,我再谈谈性格对谋划力的的影响。性格并非独立的存在,而是意志、意识形态、道德综合作用的产物,但是性格对谋划力的影响却是直接而明显的。此处特意将性格提出来讲,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
在权谋范畴内,有一个常见的错误可以这样描述,那就是“妇人之仁”。血淋淋的历史告诉我们,为人不求心狠手辣,但求当断则断。为什么该狠的时候无法狠,该绝的时候无法绝呢?
根据我们前面所述,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两个,审美和同情。从常识来看,一般的审美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比如对均衡、对称、协调、温暖、永恒等感觉的依恋。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总怀有别样的珍惜和爱护,比如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一幅难得的名人字画、一首打动人心的曲子或者是有着姣好面容的年轻女子。和审美相比,同情对我们的影响总是跟有生命特征的生物有关,比如一颗用心培植的盆栽,养了多年的宠物狗,能引起我们悲悯的悲惨遭遇者,更甚者是我们的朋友、亲人。同情引起的慈悲,都是对同类的慈悲,再往深处讲,都是对我们自身的慈悲。
生性善良的人情感大都敏感而单纯,和常人相比,他们对情感有着较高的理解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能通过立场换位体谅他人难处,设身处地地感知他人苦衷。不仅如此,他们超强的同情心还带给他们别具一格的审美。我们期望拥有一切有美感的事物,期望获得类似对称、均衡、圆满、永恒的感受,通过换位同情,我们可以感知到他人也在渴望同样的感受,尤其是他人向我们直接表达出这种渴望时。当这种同情进行时,如果我们原始意志中的侵略性不是足够强烈,审美和同情就会引导我们做出委曲求全的选择,并通过自我牺牲来成全他人。
当然这种状态是有条件的,有两种情况可以打破这种状态,而这两种情况都跟侵略性的强度有关。第一种情况是理性权衡下,野心强度远远超过同情和审美。“大仁不仁”和“大义灭亲”,说的都是为了实现更大范围的群众利益,而不惜在局部做出牺牲。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的同情是起作用的,他们为此忍受着巨大悲痛,但是在理性和感情的斗争中,强烈的野心或意识形态占据了上风,为此当事人可以压制心中的不忍,做出偏向野心的选择。
另一种情况是由情绪波动引起侵略性暂时增强,这种情况可以参照法学上所讲的“情绪杀人”。一个性格善良而怯懦的人在被激怒时,往往会表现出比正常状态强烈的攻击性。这种情况下,审美和同情会出现暂时失效,而非上述的强度不足。审美和同情的失效会让侵略性彻底失控。比如,当一个女人发现从小玩到大的闺蜜竟然是她的情敌时,这种被欺骗的感受会让她陷入疯狂。从前可爱而善解人意的闺蜜在她心中变得面目可憎,尤其是侵略性和排他性比较强烈的女子,这时候她做出任何的报复行为都是可能的。但是当这种情况在后来被证明只是一场误会时,由于愤怒的平息,她的攻击性就会逐渐消失。同情和审美会再度发挥作用,她对闺蜜的好感会重新涌上心头,原先存在于她们间的美好随着当事人审美和同情的恢复会变得更加强烈,之前疯狂报复的想法会让平息后的当事人大吃一惊,并因此感到内疚和后怕。
由此可见,性格受理性和感性双重控制,并不总是稳定不变的。虽然俗语有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性格在外界刺激下发生突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点也在权谋领域中被广泛利用。